炬华科技点评报告:打造物联网龙头,多点布局需求侧服务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谭倩 日期:2016-07-15
事件:
2016年7月12日,公司公告定增预案,拟发行不超6100万股,募集不超10.5亿元,主要用于能源需求侧物联网信息平台生产建设、智能电力仪表和智能配用电设备智慧制造建设、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建设、营销及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本次发行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及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公司旗下产业并购基金“炬华联昕”拟以增资的方式增资太谷电力300万股,合计投资金额为1,704.3万元,太谷电力主要从事电力行业电能管理技术研究与整体解决方案,16-18年承诺利润分别为3,000/4,000/5,000万元,并附以回购条款。
投资要点:
定增促进计量、服务双线布局,立足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既有优势,多点布局需求侧服务
近年来,公司在能源计量及信息采集主营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业链整合:先后收购杭州炬源智能和上海纳宇电气,发力智能水表及智能电表和能源管理系统,开展“四表合一”集采集抄系统试点;与苏州太谷电力形成战略合作,储备能源需求侧管理平台技术;参股杭州经纬信息,为用户端能源提供设计、安装、能源监测和节能等提供全面服务;收购欧洲智能电表及AMI系统的供应商“Logarex”,为拓展海外AMI市场奠定基础。
本次募投项目中,能源需求侧物联网信息平台,为企业、园区以及公共事业等能源需求侧用户提供“四表合一”转换器等物联网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相关终端产品和智能监控、节能、运维及未来售电等服务,后市前景广阔。
智能电力仪表和智能配用电设备智慧制造项目,可巩固和发展国网、南网智能电表与用电采集系统产品,紧跟国际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公司在国内外的智慧计量与采集系统(AMI)竞争优势,积极向智能配用电、充电设备领域发展。公司已具备智能电容、智能配电箱、电动汽车充电桩生产技术,取得CCC认证、中国电科院和国网电科院等相关专业机构检测报告,初步形成了市场销售。
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研发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同时该研究院将申请CNAS认证实验室,未来出具的检测报告有望得到国际联合互认组织成员国的承认。
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公司转型升级为全球一流能源物联网设备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增加利润增长点,开启广阔增长空间。
增资电能管理龙头,协同打造综合能源平台
公司公告将以1,704.3万元增资太谷电力,增资后持股比例4.76%,太谷电力2015年营收6,588.49万元,归属净利2,185.21万元,其向公司承诺16-18年分别实现净利润3,000/4,000/5,000万元,若未100%实现承诺三年累计净利润合计12,000万元,或三个会计年度内某一年低于承诺利润的85%,将以“投资本金+8%的年化利息”回购增资股份。
太谷电力作为国内电力行业电能管理技术研究与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拥有领先的电力用户电能管理技术与电能分析、优化、评估技术,具备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平台的研发及市场推广的丰富经验。本次合作有利于公司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电能在线监测系统、电能管理与节能服务等领域项目,以电能服务平台为先导,逐步延伸至综合能源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能源管理水平。
电能计量主业收入稳步增长,技术业绩行业领先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能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表箱等产品。近几年,随着国网、南网加速推进智能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公司业绩迅猛发展。15年公司国网订单近8亿规模,全行业排名第四。未来随着配网投资加大,特别是农网智能电表覆盖率的提升,该业务板块仍将维持高位。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营收占比,布局国际AMI系统市场战略,预计未来几年公司海外收入将高速增长,16年海外收入有望达到1.5亿左右;同时,考虑到国内持续推进四表合一,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将保持0-10%的增速。
成立炬能售电,抢滩售电市场
公司积极顺应国家电改趋势,于2015年10月成立了浙江炬能售电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18亿元。未来随着售电市场机制趋向成熟,售电价差将快速回归合理水平,售电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包括了保证优质低价电力和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作为深耕电能表市场的佼佼者,公司所拥有的用电需求侧数据、凭借电力采集和需求侧管理服务积累的大量用电客户,加之可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等系列增值服务成为抢滩售电市场的三大优势。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公司坐拥智能电表和物联网龙头地位,积极布局用电服务和售电领域,收购及参股带来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能效管理能力及线下服务能力,助力公司从从智能电表生产商升级为一流能源服务提供商。不考虑公司可能的定增及股本摊薄,预计公司2016-2018年EPS分别为0.75、0.87、0.98元,对应估值分别为29、25、22倍,具备良好投资价值,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定增落实不及预期,用电服务业务等新兴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