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月社会融资总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少增5504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元,同比多增1510亿元,预期值为1.35万亿元,前值为6973亿元。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2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前值为12.1%,预期值为12.2%。
点评:
银行信贷期限拉长,短期贷款增长乏力。1月短期贷款以及票据融资新增4915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中长期贷款则新增9415亿元,同比多增1252亿元,贷款结构继续优化。具体来看,非金融公司以及居民的短期贷款增长依旧缓慢。中长期贷款方面,非金融公司、居民分别新增6121以及3294亿元,分别同比多增1079以及173亿元。
表外融资急挫,直接融资维持较快增长。受到去年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甄别影响,12月表外融资如期反弹,但随着甄别结束,表外融资需求大幅下降也在预料之中,其中信托贷款仅增52亿元,同比少增1007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1950亿元,同比少增2952亿元。1月委托贷款仅新增804亿元,环比剧降近4000亿元,同比少增3167亿元。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起,社会融资数据对委托贷款的统计口径收紧至一般委托贷款,剔除了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因而1月数据表明以融资及套利为目的的委托贷款大幅下滑,银监会的委托贷款监管新规取得明显效果。直接融资方面,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维持较快增长,1月新增1863亿元,同比多增1488亿元。
存款增长疲软,M2增速继续回落。尽管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超预期,但是M2增速却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汇占款持续低增长,去年12月甚至出现货币当局外汇占款减少月1300亿元的情况,这也与四季度金融与资本项目逆差大幅增加一致;二是货币乘数下降,四季度末降至4.18,是去年的最低值。
经调整后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大增。需要注意到是,央行表示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这表明去年387号文以及今年下发的14号文,即《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统计口径的通知》已开始执行,各项存款中包括了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以及SPV存放等新增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理财计划、信托投资计划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已被纳入各项存款统计。数据显示1月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7%,大幅高于去年末的9.1%,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股市走势向好带动SPV存放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外,各项存款余额增速也高于M2增速,根本原因还是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技术上则表现在社会流通中现金以及活期存款增长相对落后,1月M1同比仅增10.6%,而M0则同比下降17.6%,其中现金负增长是由春节错位引起,对M2无影响。
货币及信用政策可适度放松。综合而言,新增外汇占款以及货币乘数大概率上维持低位,基础货币被动投放接近枯竭,考虑到7%的经济增速需要2.5%的通胀率配合,12%的广义货币增速是比较适合的,这要求央行维持宽松的货币投放。此外,1月的PMI、进出口以及物价等数据均显示经济出现较大的下行压力,央行可适当放宽合意贷款规模,加大信贷投放。因此,一季度央行大概率上将采取“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组合提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