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提出“策动金融科技新时代”的行业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金融服务业态。作为一家以自主研发软件产品为基础的科技驱动型IT解决方案服务商,新纽科技(09600.HK)始终积极把握技术红利与转型升级中的机遇。
近日,证券之星独家专访新纽科技副总经理丁耀欣先生,围绕公司在“金融科技新时代”下的技术商业化路径、收入模式的优化与潜在风险管理等核心议题进行探讨。
以下是证券之星专访内容:
证券之星:在您看来,“金融科技新时代”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公司又是如何把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带来的技术红利?
丁耀欣:我个人认为,“金融科技新时代”的核心标志是技术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技术是“优化者”,在局部业务环节进行点状替代,其作用主要以提升部分环节中的单点效率为主。而现在,技术已成为“重塑者”乃至“颠覆者”。它不再只是对现有业务的补充,而是加速催生了相关行业的创新业务形态。例如,基于Web3技术的跨境支付,几乎颠覆了原传统模式;此外,在客户营销、贷后处置等领域,也涌现出大量高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生场景。
目前,新纽科技在“技术研发创新”与“业务模式创新”双创新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以专注于底层技术与创新应用为基础,通过对所服务行业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理解,设计并开发出契合当前客户数字化业务模式需求的创新型IT解决方案与产品。这不仅可为所服务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加速落地带来促进作用,也为公司日常经营注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动能。
证券之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纽科技如何定义自身的核心赛道?您认为公司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具备哪些优势?
丁耀欣:我们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创新型技术服务提供商”,并以此来面向特定行业客户提供创新型IT解决方案、产品及技术服务,推进旗下解决方案、产品在跨行业中的推广与应用。
集团始终专注于如何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更加安全、高效地应用于客户具体的业务需求场景中,加速客户数字化转型赋能落地。对客户需求做出准确判断与理解的同时,公司具备完善的业务体系和长期服务能力。我认为,这种“业务理解+持续服务”的模式可为公司构建自身竞争优势提供稳固内核。
证券之星:未来公司是否有计划通过技术授权、运营服务等模式,优化收入结构,提升盈利质量?
丁耀欣: 新纽科技坚信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长期主义”是构建持久竞争力的关键。纯API技术授权模式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而传统“纯服务”模式也正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冲击。因此,公司选择走“解决方案+持续服务”的综合发展路径。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利润增长曲线相对平缓,但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们也对稳步提升盈利质量具备信心。
证券之星:公司创新型解决方案未来增长将更侧重于深化现有客户价值,还是拓展新市场与新客户?
关于未来发展,集团将采取“深化现有客户价值”与“大力拓展新市场”并重的策略。一方面,依托长期的服务关系,持续挖掘现有客户的新需求;另一方面,以自主研发软件产品为基石,集团将持续拓展应用领域及市场空间,进一步巩固并扩大自身优势。
证券之星:新纽科技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目前进展如何?公司如何评估研发投入的回报,并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丁耀欣: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相关合作正在有序进行。我们希望此次合作能够在特定地区、行业或产品的数字化赋能方面带来切实帮助。
在研发投入评估方面,公司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我个人认为要确保研发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关键在于:要保持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同步性,从而为显著提升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带来基础。
证券之星:金融科技系统存在“自伺服”风险,可能导致错误被放大。新纽科技在AI或大数据解决方案中嵌入了哪些机制,以监控和控制此类技术风险?
丁耀欣:个人认为,“自伺服”风险在人工智能领域主要表现为“模型幻觉”。公司主要通过“行业垂直小模型”和“私有化部署”两大举措应对这一挑战。
具体而言,公司不局限于通用底层大模型,而是为企业部署专属的私有化模型,并投入大量资源,使用企业自身真实、高质量的行业数据进行持续训练和校准。这套机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以所服务的能源行业相关项目为例,项目相关模型准确率可从通用模型的70%-80%提升至96%以上,达到了金融级业务决策所需的可靠性标准。
证券之星:公司已将香港及大湾区业务列为重点之一。与内地相比,香港市场在需求与竞争方面有哪些特殊性?目前香港运营中心在业务拓展与落地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丁耀欣:香港及大湾区市场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和“桥梁”作用,这就需要参与其中的企业要准确提供出符合国际标准与规范的科技型产品。自2023年集团开启立足于香港特区辐射亚太地区及大湾区区域市场的战略规划以来,依托香港运营中心的“双向连接器”的优质属性,集团积极开拓香港及部分海外地区相关业务,截至目前,集团的业务已落地于香港,成功与香港本地金融、能源、零售、贸易、文旅行业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旗下的智能客服系统、虚拟卡系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解决方案也在香港的本地化部署和实施中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