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收入同比激增41.7%。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年内单月增速纪录,更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标志性注脚。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印证产业热度,今年1—10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60.27万台,同比增长28.8%,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2025年产量有望创新高。
多重因素共振
工业机器人领域产销两旺的背后,是政策、市场、技术三大维度的协同支撑,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政策层面,国家持续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鼓励智能制造与产业升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25年)》等政策持续发力,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投入超50亿元支持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人工智能+”行动的加速落地,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一系列财税优惠、研发支持及产业引导政策的出台,有效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的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层面,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人口结构变化,中国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步伐加快。企业对于提升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综合运营成本的需求日益迫切。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的核心设备,自然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首选方案。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如新能源领域,从2020年的人民币11亿元增至2024年的人民币21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17.8%
技术层面,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日益深入,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更智能、更协同、更精准的方向演进。如今的工业机器人已不仅能完成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更能够适应动态复杂环境,实现人机安全协作。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与成本优化,也为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成为各国共识。推动本土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内在要求。此外,我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对科技创新的鼓励,为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上市公司抢滩布局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相关进展,覆盖核心零部件研发、细分场景应用等多个关键环节,展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在产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进展,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多个关键环节,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与战略侧重。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祥鑫科技已完成对本机、灵巧手、手臂等核心部件的开发,其产品设计严格对标工业场景对精度、可靠性与负载的苛刻要求,体现出国产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决心。
在整机制造与场景落地方面,广东领益智造已率先在工业生产中实现机器人应用,覆盖货物搬运、精密电子组装等多个环节。公司已与多家头部具身智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包括零部件、灵巧手、关节模组及整机组装在内的系列订单,显示出其在产业链整合与场景落地方面的先发优势。
在品质管控与标准建设方面,成都瑞迪智驱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控与验证体系,通过模拟测试确保产品卓越品质。公司谐波减速机与电磁制动器已广泛应用于多类机器人产品,展现出国产核心部件在可靠性上的持续进步。
市场研究机构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发展保持乐观。渤海证券研报认为,虽然我国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市场,但从人均保有密度的角度来看仍有提升空间,机器换人仍是驱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长的长期逻辑。
华西证券认为,随着海内外企业布局加速以及AI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量产落地时点。在降本需求的驱动下,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创新需求强烈,市场空间广阔,率先取得突破的国内企业有望深度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