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之星 - 深度剖析 - 正文

储能,能否成为宁德时代的新增长极?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16:19: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符合预期的业绩推动宁德时代市值创下新高后,市场关注的焦点已转向其如何支撑当前约25倍的PE估值。股价的持续上行需要新的增长叙事来承接,而这一叙事逻辑正逐渐指向储能领域。

汇丰前海证券近期研报给出了一个具体图景:预测到2026年,储能电池对公司的增量贡献将逼近其国内动力电池业务。这一判断将储能从概念性的“第二曲线”提升至与核心业务等量齐观的战略高度。

当动力电池市场增速面临平缓压力时,宁德时代向储能要增量,似乎正从一个备选答案转变为必须抓住的确定性机会。

卫冕之王面临压力

宁德时代坐拥全球动力电池王座已非一日,其市值与产能规模构筑起极高的竞争壁垒。最新财报数据依然亮眼,但细看之下,增长的边际压力正在悄然浮现。三季报显示,尽管净利润保持增长,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其营收因销量确认问题不及预期这一细节。资本市场给予的未来约25倍市盈率,隐含的是对未来持续高增长的强烈期待。当电动车渗透率逐步提升、国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之时,支撑这一估值的叙事需要新的支点。

这种压力首先来自市场格局的变化。在国内,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市占率稳步提升,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第二梯队厂商则通过价格策略不断蚕食细分市场。更深远的影响来自整车厂商的“去宁德化”趋势,包括自建电池产能、扶持二供等策略,都在稀释着宁德时代的绝对话语权。海外市场本应是理想的增长突破口,但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为这条出路蒙上阴影。欧盟的《新电池法规》、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壁垒,使得中国电池企业的出海之路布满荆棘。

技术路线的潜在变革构成另一重隐忧。当前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的技术格局相对稳定,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虽然宁德时代在这些领域均有布局,但技术路线的颠覆性特征意味着没有任何企业能高枕无忧。一旦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转变,现有的产能优势可能反而成为负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能业务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汇丰前海的研究并非孤例,多家机构都注意到储能正从备选赛道成长为关键增长极。这个判断有其一定依据:全球能源转型催生的储能需求正在爆发,从北美AIDC数据中心为稳定电网而配储,到欧洲户用储能的普及,市场空间毋庸置疑。

宁德时代早已布局于此,其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但储能市场的商业逻辑与动力电池截然不同——它更注重成本控制与长期可靠性,利润空间通常更为微薄。与此同时,产能扩张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为维持龙头地位,宁德时代必须保持产能领先,但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在行业增速放缓时可能转化为产能利用率压力。当行业从“产能为王”转向“效率为王”时,如何平衡规模与效益成为关键。

卫冕之王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对宁德时代而言,动力电池的王者地位是其根基,但储能业务的突破能力将决定其能否跨越周期。这家企业正处在从“电池制造商”向“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节点,其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竞争对手,更来自如何在多重压力下找到新的平衡点。

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仍在澎湃,但具体到企业层面,每一次技术路线的选择、每一个海外市场的突破、每一分利润空间的争夺,都将影响这场卫冕之战的最终结局。

储能仍难“吃饱”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加速确实为储能行业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但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根据最新政策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将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这意味着储能电站通过峰谷价差套利的机会将从目前的五个省份扩展到全国范围。

当前已有19个地区最大峰谷价差超过0.6元/kWh,使得独立储能电站在无补贴情况下的内部收益率可达6%以上,若加上放电量补偿和容量电价补偿,项目IRR普遍能提升至8%-12%。这一收益率水平已经接近2021年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且是在社会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

然而,市场空间的扩大并不等同于宁德时代能够独享这份盛宴。从产能规划来看,《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对应未来两年每年新增140-210GWh。而宁德时代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销量为475GWh,即使仅考虑储能板块,其现有产能规模已经足以覆盖国内年均新增需求的大部分。但问题在于,储能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急剧变化,除了比亚迪、鹏辉能源等传统竞争对手外,众多新兴厂商也在加速布局,这使得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凸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储能市场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强制配储时代,储能更多是被动配套设备,经济性较差;而现在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完善,储能电站可以通过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和能量市场实现多重收益。但这也对电池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电网协同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宁德时代虽然在大容量电池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这些优势能否直接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尚待验证。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AIDC配储需求确实呈现爆发式增长,中信证券预测2030年全球AIDC配储需求可能达到230GWh左右。但这个市场同样面临激烈竞争,除了本土厂商如特斯拉、Fluence等强势竞争对手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进入的障碍。即使假设宁德时代能获得相当部分市场份额,考虑到其现有产能规模,这部分增量仍难以完全填补其产能利用率的需求。

综合来看,储能市场确实处于爆发前夜,但对宁德时代而言,要真正“吃饱”并维持高利润水平仍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保持盈利能力,如何在技术迭代中保持领先优势,如何在全球化布局中规避政策风险,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储能业务能够为公司带来增量,但这个增量是否足以支撑其高估值,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在可预见的未来,宁德时代可能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全球战略上做出更多突破,才能在看似广阔的储能市场中找到真正的增长支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