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海关总署公布,按美元计价的12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上涨4%,11月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9.7%,前值为4.7%,预期值为5.9%;进口同比下降2.4%,11月同比下降6.7%,预期值为下降6.2%。贸易顺差496.13亿美元,同比增长96.7%。2014年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长3.4%,低于年初设定的外贸增长目标,其中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进口累计同比增长0.4%。
点评:
低基数导致出口增速回升,2015年一季度压力不小。与11月相比,12月同比基数回落幅度较大,2013年12月出口增速回落至4.2%,推升当月出口增速。然而,出口增速回升不表明外需有效扩张。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汇丰制造业PMI中的新订单指数同样降至荣枯线以下。展望2015年一季度,受制于外需趋弱,出口仍面临不小的压力。一方面,尽管12月国内对美国、欧盟以及香港出口增速较11月回升,但依旧低于三季度,对欧盟出口增速则从8月以来一直负增长。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有放缓迹象。尽管11月失业率进一步下滑至5.6%,但2014年四季度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PMI持续下滑。欧元区深陷通缩泥潭,12月调和CPI环比以及同比均负增长,通缩压力加大,加上希腊政治局势动荡,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
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以及内需疲软压低进口增速。大宗商品价格从2014年5月开始持续下行,CRB现货综合指数从最高点的504跌至2014年末的437,跌幅达到15.3%,一定程度上打压了进口总额增速。从具体商品来看,价格下降导致进口金额下降幅度大于进口数量,较为突出地体现在铁矿砂、原油以及金属加工床上。此外,内需仍然疲软也是进口负增长原因之一。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下降至50.1%,是2013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其中新订单指数继续回落,但新出口订单指数略有回升,通过两者相减得出的数值显示,新增内贸订单下滑至2014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内需存在持续下滑迹象。
进一步宽松概率加大。一方面,尽管当月贸易顺差仍维持较快增长,但考虑到央行退出人民币汇率的日常干预以及美元的升值趋势,外汇占款低速增长的常态没有改变,基础货币增长缓慢。截至11月,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新增21.6亿元,货币当局口径外汇占款则减少67.8亿元。2014年5月至11月,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累计减少1024亿元;另一方面,进口负增长,反映内需疲软,考虑到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仍处低位,信贷投放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这两方面均加大了货币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