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恐慌链条的理解:风险点初始爆发,进而引发市场投资者预期其他公司有类似风险(或者漏洞),而暴露于风险(或者漏洞)的投资者被动卖出(如提高保证金等),引发恐慌和不确定性,进而引起整个系统连锁反应。
底部出现在11月中旬概率偏大。逻辑:(1)股市趋势开始从“供给过度”的风险转向了“需求不足”的风险。“伞型配资强平”风险进入尾声,“宏观风险”仍在消化中,由于宏观政策往往是新增资金的领先变量,所以韩国等亚太区域的汇率大幅度贬值,国内个别银行坏账的快速增加,机械和通讯行业的裁员,啤酒产量以及化妆品包装企业增速下行。
此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TP)对中国出口商品冲击不确定性较高。(2)11月上旬可能是供给减少和需求恢复共振的时间点。从供给的角度看,定增到期量较大的时间是2015年8、9、10,也就是11月开始“被迫”卖出资金会显著下降。从需求的角度看,10月底之后,十三五规划、上市公司的国企改革微观方案出台等可能催化市场信心恢复。
恐慌性下跌已经结束。逻辑:(1)供给风险从“暗箭”变“明剑”,恐慌减弱。清理伞型使得“必须卖出”资金规模逐步下降,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与伞型强制卖出最大不同在于,伞型强制卖出的股票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性又是恐慌之源。到期定增减持和股权质押是明牌,哪些公司、到期时间、减禁数量是相对明确的。(2)“需求提升”必然需要新增扭转预期的信心,目前更依赖于微观,而非宏观。宏观“左右”之争和政策有效性短期很难扭转预期,我们更希望出现有可拓展或者可复制的微观国企改革方案。从股权分置对股市预期影响的历史看,三一重工的典型方案对于市场预期扭转起了很大的作用。
泡沫之后的产业理解。(1)泡沫之前和泡沫之后区别所在:竞争加剧。
泡沫之中往往存在一大波良莠不齐的劣质公司利用热钱投资风潮进入了市场。当劣质公司融到资金并且进入新型领域时,迫使优质初创公司去融集更多的资金并且大量花钱引发或增加了不可持续的恶性竞争。回顾美国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互联网的看法,中国互联网公司一旦低于50%的增长便不能得到高市盈溢价的权力。(2)市场节奏:牛市结束的第一轮下跌后反弹,往往依然是牛市预期,所以反弹品种往往是牛市主线和超跌品种;牛市结束后的第二轮和第三轮下跌后反弹更多是价值和成长之间的相互平衡,要求更多的是安全性。(川财证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