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李若菡
8月20日,爱奇艺(Nasdaq:IQ)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营收已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净利润更是同比由盈转亏。
证券之星注意到,缺乏爆款剧的持续支撑,公司的会员服务收入和订阅会员数量双双出现滑落。会员价格频频上涨让公司陷入了“用户流失-收入下降-再提价—进一步流失”的死循环。同时,受短剧平台的冲击,广告主对长视频平台的投放意愿持续走低,公司的广告收入已连降五个季度。
业绩增长承压之际,公司开始向微短剧市场发力,但红果等短剧平台地位难以撼动,公司要想突围并非易事。同时,长视频基因与短剧市场的快节奏、强流量属性存在一定差异,为公司在该领域布局增加难度。
缺乏爆款剧的持续支撑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爱奇艺实现营收为66.3亿元,同比下滑11%,已连降六个季度;净亏损为1.3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目前,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服务、在线广告服务、内容发行及其他业务。其中,会员服务作为第一大收入来源,由于内容储备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该业务在Q2实现收入为40.9亿元,同比下降9%。
证券之星注意到,近年来,爱奇艺的会员服务收入和订阅会员数量均已增长乏力。2023年Q1,在现象级剧集《狂飙》的带动下,爱奇艺日均会员数一度冲高至1.29亿,推动当季会员服务收入攀升至55亿元的高位。
随着该剧热度减退,会员增长态势未能延续。到了2023年Q4,公司日均会员订阅数下滑至1.003亿。自2024年Q1起,公司在财报中不再披露会员数量,这也被外界视为用户规模增长乏力的表现。同时,公司的会员服务收入也出现下滑,截至目前,其会员服务收入同比下滑态势已持续六个季度。
这背后主要是缺乏爆款剧的持续拉动。在云合数据统计的2025年上半年上新剧集均V30有效播放榜单前十名中,爱奇艺共有三部作品入围,包括位列榜首的《漂白》、排名第八的《无忧渡》和第九名的《白月梵星》。
值得注意的是,除《无忧渡》外,另外两部剧均于第一季度上线。这表明爱奇艺虽然在Q1凭借爆款剧集《漂白》取得了强势开局后,在Q2未能推出同等量级的新作维持声势。
在综艺方面,艺恩智库统计的2025年Q2播映指数TOP10综艺中,爱奇艺有三部综艺入围,其中排名第一的《五哈第五季》与腾讯视频同播;排名第三的《奔跑吧第九季》则与优酷、腾讯同播;独播综艺仅有一部《新说唱2025》,排名第八。
爆款剧数量虽未跟上,但爱奇艺的会员价格却频频上调。据媒体统计,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平台先后三次上调会员价格,普通月卡从19.8元升至30元,年卡从178元涨至258元,涨幅分别达51.52%和44.94%。
即便在未直接调价的2023年,爱奇艺仍通过限制投屏清晰度、重启超前点播等手段,间接提高了用户观影成本。
去年10月,爱奇艺发布VIP新规:增加黄金VIP亲情卡服务,可用特惠价格开通一个全新黄金VIP账号;11月12日后,新会员账号可在5台设备上登录,但同时可播放的设备数从之前的2台调整为1台。但网友对此次调整并不买单,吐槽其“以保护账户安全为由,变相收费”。
广告、内容分发收入下滑
证券之星注意到,近年来,广告主对长视频平台的投放意愿持续走低。
受广告主预算偏保守、头部流量增长见顶、广告单价增速放缓等影响,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速趋于温和。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3598.5亿,同比增长5.6%。
其中,短视频+电商+社交三巨头稳固,占据核心广告场景与品牌运营阵地,这也意味着长视频平台对广告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结合财报来看,2025年Q2,爱奇艺的在线广告服务收入为12.7亿元,同比下降13%,已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下滑。对此,公司称主要是部分广告主受宏观环境压力影响,调整了广告投放及推广策略。
此外,公司的内容发行业务表现亦不容乐观,其在Q2实现营收为4.4亿元,同比下降37%。
值得一提的是,爱奇艺海外业务增长不俗,公司在Q2的会员收入同比增长约35%,其中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以及五个西语区会员收入同比增长超80%。但显然,海外业务的增量难以拉动整体收入。
从盈利端来看,公司Q2净亏损为1.34亿元,去年同期盈利6870万元;非GAAP净利润为1470万元,同比下滑94.05%。
证券之星注意到,降本控费未能阻止公司利润的下行。
具体来看,2025年Q2,爱奇艺总成本为52.9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公司内容成本为37.8亿元,同比下降8%,但公司在成本端收缩幅度不足以抵消收入端的下滑。同时,公司的费用端降幅有限,该季度的销售及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9.6亿元和4.2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6%。
盈利能力表现不佳之际,公司的现金流也出现大幅下滑。2025年Q2,公司经营活动提供的现金净额为1270万元,去年同期则为4.11亿元,同比跌超九成。
微短剧突围战难打
证券之星注意到,业绩下滑之际,曾明确表示“仅以流量平台身份承接微短剧投流需求,不参与制播”的爱奇艺,也向微短剧低头。
自去年起,公司在该领域动作频频。2024年9月,爱奇艺正式推出“短剧场”与“微剧场”,分别主打5-20分钟横屏内容及1-5分钟竖屏微短剧。
随后,公司对爱奇艺App与极速版App进行改版:前者以“长视频为主,微剧为辅”,后者则主推免费微剧。目前,公司已储备约1.5万部竖屏微剧。
在商业模式上,爱奇艺采取了与行业不同的分账方式。市场上大多数微短剧的90%以上收入被用于投流,而爱奇艺则将70%以上收入分给内容出品方。
不过,爱奇艺欲借微短剧打开新局并非易事。公司入局时间并不占优势,其于2024年9月宣布进军微短剧市场时,其他三大平台(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布局微短剧已有一段时间。
当前在微短剧市场,公司不仅要面对来自长视频平台的竞争,还要迎战以红果、河马剧场为代表的短剧平台。尤其红果短剧上线仅两年用户规模便突破两亿,市场地位难以撼动,爱奇艺能否从微短剧市场成功分得一杯羹并实现可持续增长,仍有待观察。
实际上,爱奇艺曾尝试与红果合作。今年1月,爱奇艺和红果曾对外宣布将启动IP联合开发、联合出品、成品内容授权等合作,共同推出更多精品微短剧。但一个月后,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公开指责红果短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制作方签订排他性协议,限制其与其他平台合作。彼时,有市场观点认为,爱奇艺此次指责是竞争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此外,行业人士指出,虽然爱奇艺抛出了70%+的高分账模式,但其商业化仍依赖广告与会员捆绑,难敌短视频平台的免费流量模式。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以精品思维布局短剧,看似声势较大,但实际投入规模与红果等短剧平台不在一个量级。(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