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控股:员工集体持股,“海虹号”巨舰起航!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马先文 日期:2015-08-11
报告要点
事件描述
海虹控股发布员工持股计划复牌公告,出资员工约1000人,包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自筹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按不超过1:1的比例设立优先级份额和次级份额,控股股东中海恒实业对员工本金安全提供担保。
事件评论
海虹控股蛰伏数年,至今已占据医疗健康产业制高点,以新健康为平台而囊括医保、医院、药企、商保、患者的生态圈喷薄欲出。当前,市场大部分投资者对海虹PBM业务的认知仍停留在医保控费审核阶段,我们认为,控费审核仅是海虹控股叩入医保局的敲门砖、试金石,其PBM业务的本质在于代表医保这一最大支付方,向医院、药企等多方议价,从而争取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纵观海虹的业务发展历程,其布局可分三个阶段:1、做医保局的“助手”,即通过控费审核为医保局控制不合理费用,海虹2009年站在美国ESI巨人的肩膀,引进其积累了26年的数据库,历时2年、耗资1.1亿美金进行中国本土化,并对接中华医学、药学会成立了近400人的临床团队实时增补了数万条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标准化路径,凭借如此强大的底层数据库已经跑马圈地180个地级市、20多个区县共计超过200个医保统筹单位,早已占据大半壁江山,国内唯一实现自动扣费并掌握近8亿人口的历史诊疗数据;2、做医保局的“参谋”,审核控费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为政府出谋划策扩大医保覆盖范畴,如提高部分昂贵药品的报销比例等,是当地政府创造政绩的有效渠道;3、做医保局的“管家”,在取得政府信任及对其专业性的高度认可之后,海虹如今已走到了医保基金全权管理阶段,在湛江、遵义等数个城市开启先河,承担丙类医保目录及增补目录的编制、医保支付价格的调整、药品评价体系的制定、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谈判机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制定医院及医师评级标准等重任,我们预计“湛江模式”有望在年内复制到近30个城市。如此来看,海虹深谙行业规则,与医疗健康产业最大的甲方医保局深度绑定,进而获得对医院、药企、商业保险的绝对话语权,早已领先任何竞争对手毋庸臵疑,这一点从海虹编制医保报销目录及支付比例、新健康药品福利保障险让药企让利的落地、医疗服务福利保障险让医院让利的推行、在148个三甲医院开设海虹新健康分诊平台、储备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保产品等大能量、高壁垒事件中可见一斑。
员工集体持股彰显信心,后续重点关注湛江模式的异地复制、商保产品的备案发布、新健康APP实名注册用户的增长,资源变现将势不可挡!维持“买入”评级。在厘清海虹业务布局“三步走”思路后,市场最关注公司高大上的资源如何变现,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1、服务费,包括控费审核年服务费(50-300万不等)、医保基金全权管理年服务费(或参考商保大病医保经办2-4%的抽成)、医院安装PBM前臵审核年服务费(大中院50-100万、中型医院30-50万、小医院10-20万)三类,年收入市场空间数十亿量级;2、新健康平台收费,海虹将储备新健康前100号福利保障计划,其中前3号药品福利保障、医疗福利保障、耗材福利保障等已经试运行,即药企、医院、耗材厂商将先行让利到海虹新健康平台,海虹将返现给C端患者,我们预计新健康平台2-3年内有望突破1000亿流水,对应利润十亿量级;3、患病人群的商业健康险,海虹拥有当前保险公司不具备的两大资源,一是近8亿人口的历史诊疗数据,二是掌握对医院的话语权从而可为投保人提供医疗落地服务。基于此,我们预判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中,若保险公司承担风险,海虹先将7%-15%的保费收入用于投保人的一条龙专业健康管理,从而降低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病概率,再与保险公司分成。若海虹承担风险,保险公司或成为纯粹的通道仅获得2%-10%的通道费,海虹基于大数据进行产品设计、医疗落地服务、赔付金准备,将彻底颠覆市场对TPA的认知,让商保真正为医保分担支付压力。五年后商业健康险有望达万亿规模已成市场共识,届时此块业务有望为海虹贡献百亿级规模的利润。综上,海虹控股过去数年蛰伏积累的资源,下半年有望迎来变现出口,维持“买入”评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