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市场 - 期货 - 正文

[原料][铜市]国储抛铜——多头“围剿”国储刚刚展开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诚剔 2005-11-14 07:57: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上周五的交易将会成为市场“谣传”和“事实”依据转换过程中...
上周五的交易将会成为市场“谣传”和“事实”依据转换过程中的一个经典交易范例。当国储几乎是绝望地亮出自己的全部“家底”之后,市场随后所采取的行动证明,LME不相信“大嘴”。
  
  亮家底引发“隐性空头”猜疑
  130万吨铜是一个完全可以相信的数字。在当前全球铜供应很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国储能储备130万吨铜,而且这些铜又是在低价位攒下的话,确实证明了国储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的运作“高明”。但如果这一数据在当今的铜市颇具“战略意义”的话,如数将其透露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若国储果真持有130万吨铜,国储完全可以悄悄地交货来抑制铜价的上涨。事实上,国储除了在国内市场上大量释放铜之外,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光说不练”。
  对此市场的理解是,“隐性空头”才是国储的“命穴”。国储是否持有130万吨铜已经并不重要,基金再度大举买入和空头回补已证明,他们眼里只有一个事实———国储持有大量的“隐性空头”。这比130万吨更值得追逐。上周五LME3月期铜收盘创下4105美元的历史新高,而短期内市场对国储“隐性空头”的追逐还将继续。
  “非常”交易背景下的“非常”交易手段已经十分明显。从上周四LME持仓总量大幅增加4000余手来看,大量资金已经重新入市,如果这种情况在今后几天里继续下去,投机资金很有可能在国储把什么都说了的情况下,开始大举围剿国储的“隐性空头”。目前,尽管铜市疑虑丛生,但铜价却走得如此坚决,如此毫不犹豫,笔者预期,相对“国储放铜”的交易也许才刚刚展开。
  
  国储或遭遇国际对手
  国储目前所采取的交易策略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其一,国内与国际价格已经严重倒挂。基于目前国储主要是在国内放货(在国外的放货情况尚不明朗,亚洲周边的LME注册仓库里最近增加的库存数量有限),国内现货短期供应因国储放货将会变得较为宽松,过去以现货价来引导的国内铜价补涨行情可能不会在短期出现。因此国储的放货至少会在国内市场引起沪铜的相对滞涨。
  其二,按照跨市套利的原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刚性消费能力的国家来说,严重的国际国内差价背离显然与市场规律不符。然而,国内市场是一个单边开放市场,外资原则上是“不准入”的,这被认为是国储在国内放货而不在国外放货的主要理由之一。
  在国储放铜的事实干预下,国内和国际价格将会进一步被扭曲。面临此种不合理交易现状,国内参与者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加以纠正呢?这就牵涉到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是否已经有外资的“隐性介入”。
  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外资就已经“隐性”介入国内市场,交易所、官方曾对此有所肯定的话,国储目前不仅将遇到国际市场上的直接对手,而且有可能会因为外资的“隐性化”介入而在国内市场上遇到潜在对手。因此短期内即将举行的国储现货拍卖,最终将货入谁手就非常值得关注的了。
  拍卖现货花落谁家据推测,国储的现货拍卖会遇到两种买家:首先是手里有长单需求的贸易商。虽然国储的一些人士表示:“我们将释放的库存量会远比市场预期的大。”言下之意,国内没有人买得起这些库存。但是如果国储所拍卖的铜是LME注册的铜,是否会形成一种国外点价,国内提货的局面呢?
  第二种买家就是那些介入国内贸易的“隐性外资”。在国内和国际从事交易主要的障碍目前无非就是人民币和美元的结算问题,但国内的许多民营企业都有相应的处理办法。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市场完全封闭是做不到的。
  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要求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的交易策略对于国储来说,执行起来会遇到重重阻力。金属市场,特别是有着良好套利机制的铜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已经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
  OECD领先指标表明6个月的平均增长率已经连续5个月上升,全球铜需求的基本面背景显然有利于价格和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在这些中长期的宏观指标前,国储目前的交易策略显然有悖于长期基本面。
  (诚剔/国际金融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