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开源证券《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七):理财投资权益的当下与未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理财的权益投资,仍坚守“绝对收益”定位
权益占比仍低,负债端风偏提升遇现实阻碍。截至2025Q3末,全市场理财规模中权益类资产(穿透后)约7200亿元,占2.1%。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普遍较低,近年理财持仓权益仍较总体谨慎。表现在持仓比例上,自2021年末至2025Q3末持仓比例始终低于4%。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增长较慢,“固收+”为含权主要方式。截至2025Q3末分别仅8300亿元、700亿元。目前理财客户首次购买R4-R5理财产品需前往银行柜台进行面签,且理财产品尚无法在互联网、券商渠道销售。
竞争格局:马太效应明显,“平台化”投资方式普遍
理财投资权益更强调团队化分工,不依靠单一的投资经理。截至2025Q2末,权益资产规模居前的5家为农银理财>招银理财>苏银理财>工银理财>光大理财,5家合计占全部理财公司的57%,马太效应显著。权益资产的投资方式上,超90%为“间接投资”,或为理财公司内部“平台化”运作方式导致,即内部遴选各资产放入某只资管产品形成“资产包”供投资经理选用。
含权资产拆解:“类固收”资产为主,纯权益占比小
优先股>股票>私募股权>可转债,含权基金则主要为二级债基&股票型ETF。(1)优先股:股息率高、波动小,但面临赎回不续发(或用票面利率更低的永续债替换);(2)可转债:银行转债陆续强赎,存量减少;(3)个股:定位于绝对收益、个股持仓更为分散且单只规模较小;(4)股权: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拉平了理财与公募基金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上的政策待遇;(5)含权基金:2025Q3理财增配二级债基&股票型ETF较多,青睐业绩靠前、回撤小、有历史业绩印证的基金。
海外资管镜鉴:从“固收为王”到“含权起舞”的欧洲银行系资管
东方汇理Amundi:外部收购+内部增效,做大权益投资。2010年脱胎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资管部,东方汇理已发展为欧洲最大、全球第8的资产管理机构。2017年、2021年分别收购了Pioneer、Lyxor后迅速做大混合类&权益类产品。2025Q2末权益类资产已占到30%,较2015年末的13%有明显增长。
德意志银行DWS:低费率ETF+高费率另类投资“双轮驱动”。脱胎于德意志银行资管部的DWS,2024年AUM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通过较早推出ETF平台X-trackers有效提高权益投资比例,通过收购房地产投资公司RREEF进行另类投资有效对冲了ETF费率较低的影响。
权益增量测算:监管压力不大,增配节奏或仍较慢
理财分类监管箭在弦上,但预计含权产品规模达标压力不大。若各家均按“股混类理财产品日均规模占全部理财产品日均规模的比例如果排名前30%,即得满分”的情形假设,预计合计需增加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合计1288亿元。有望增加权益类资产644亿元(假设权益占比50%),指标压力不大,增配权益或仍偏缓。
投资建议
低利率环境下,产品多元及权益投研发力较早的理财子或将更具优势,受益标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金融监管趋严;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