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海通国际《海通总量前瞻25年“两会”系列1:积极财政:多少总量?哪些方向?》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结论:①宏观政策方向不断积极,但稳增长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发力,不会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②财政政策或边际“加力”,节奏有望前置,但也留足政策空间。预计2025年的预算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的合计规模相比2024年增加2万亿元左右。③2025年增量财政资金投向关注三条主线:年内或增强对“两新两重”的投入;短期托底地产的力度或有所提高;长期对科创的支持或稳中有升。此外,零基预算改革或将提速。
2025年预算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合计资金或同比多增2万亿元左右。在12万亿元的化债计划继续执行之外,2025年财政加码或聚焦三条主线:第一,预算内赤字率或边际调升,有望升至4%附近。第二,新增专项债规模或边际扩大,预计从2024年的3.9万亿元增至4.5万亿元附近。需要提醒的是,2024年新增专项债中约8000亿元用于化债,预计今年的这部分资金规模或与去年大体相当。超长期特别国债大概率继续发行,规模可能从2024年的1万亿元追加至2万亿附近,除了用于“两新”、“两重”领域,也可能部分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
2025年财政节奏有望前置,但也会留足政策空间。一方面,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另一方面,2025年1-2月的专项债规模相比去年同期高增,全年有望早发早用。但需要关注的是,财政或梯次推出政策“后手”。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下半年稳增长仍有压力,不排除进一步临时提升财政力度的可能,比如通过增发国债来稳增长。
2025年增量财政方向:稳地产,扩内需,强科创。我们认为,2025年财政对社保就业等民生项目会保持应有的力度,化债会按照去年既定的部署执行。而增量财政资金的投向还需要关注三条主线:年内或增强对“两新两重”的投入;短期托底地产的力度或有所提高;长期对科创的支持或稳中有升。其中,“两新”政策或向数码产品扩围,“两重”政策关注对城市更新、水利项目的推进。我们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对“两新”的支持或从去年的3000亿元增至5000亿元左右,对“两重”的支持或从去年的7000亿元增至9000亿元左右。此外,专项债的使用拓展有两条线索:一是,房地产相关的“两个领域”,即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二是,对科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边际倾斜。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5年零基预算改革或将提速。我们认为,零基预算提速将缓解地方财政的收支压力,腾出财力聚焦于高质量发展,比如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的财力保障等。
风险提示:对数据理解不到位、政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