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回顾。今年截止6月5日,沪深300较年初下跌了2.33%,相比之下,商业贸易行业上涨10.15%,跑赢大盘7.82个百分点。商业贸易板块涨幅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第6位,处于上游位置。
社会消费对GDP贡献巨大。截至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累积总额为7.86万亿元,同比减少19.00%,4月社零当月总额2.82万亿元,同比减少7.5%,较3月同比-15.80%相比降幅有所收窄。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比上年下降8.1个百分点,超过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6.6个百分点,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从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速来看,三四线城市在过去几年的增速达到12%~13%,而一、二线城市的增速却在降低。除了增长速度之外,在整体盘子上,三、四线城市也更大,占到了整个社会零售总额的63%。
超市必需品消费韧性强,修复快。超市产品以粮油、食品和日用品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具有一定的需求刚性,相较于其他可选消费,始终维持在高位。2019年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日用品类的消费增速较之2018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增速都仍保持在5%以上,日用品更是保持在10%以上,呈现出一定的韧性。疫情期间日用品增速出现了大幅的下滑至-5%以下,但随复产复工又迅速回归5%以上增速。而对于粮油食品类由于其刚需品属性,加上疫情导致的供求不平衡因素,增速大幅增长至接近20%的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消费骤停后逐渐恢复的情况下,超市子行业整体营收增速始终优于、甚至大幅跑赢一般零售。
数字生鲜零售发展正当时。根据零售业生命周期理论,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10000美元,刚好处于便利店流行及仓储式商店开始繁荣的阶段。数字生鲜零售也正是得益于其大型线下零售的出身与网络零售混血基因,一方面很早便是超市生鲜的玩家,在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购物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可选的优质商品;另一方面在2020年初的一场黑天鹅中因祸得福:销售商品为刚需,居民消费无论如何收缩都要买菜吃饭;数字化管理带来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较低的人力需求,在疫情期间也能做到正常营业,即为人无我有,人息我作。
投资策略:后疫情时期有两个重点,一是需要关注消费复苏、市场预期改善带来的行情修复;二是要提防第二播疫情爆发的风险。那么首选的必然是盈利模式清晰、未来业绩较为确定,同时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标的。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更应当着重关注有数字零售加持、确定度高、盈利能力强的行业龙头。
风险因素: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2、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3、国际贸易政策风险4、全球疫情发展失控5、市场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