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李若菡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海目星(688559.SH)业绩持续承压,其营收不仅出现下滑,公司还陷入亏损状态。
证券之星注意到,受行业供需失衡的影响,公司的营收支柱锂电业务遭遇“滑铁卢”,营收和毛利率双双下滑。尽管公司积极布局医疗激光、固态电池等新兴业务,但目前尚未形成有效业绩支撑。营收下滑之下,公司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消化存疑。不仅如此,公司对锂电、光伏领域的存货及应收账款计提大额减值,进一步侵蚀盈利能力,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
业绩亏损之下,公司股价表现同样低迷,当前股价较高位已跌近七成。公司股东及高管的套现加剧了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锂电业务收入滑坡,新业务增量有限
公开资料显示,海目星主要从事锂电、光伏、消费电子、钣金加工、先进显示等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近年来,随着锂电和光伏下游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资本开支放缓,公司收入及利润增速有所下降。到了2024年,公司的营收出现下滑,且迎来2020年上市后首次亏损。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45.25亿元,同比下降5.82%;归母净利润为-1.63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证券之星注意到,公司收入下滑主要受锂电业务(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拖累。
根据应用领域,海目星主要产品分为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钣金激光切割设备、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新型显示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五大类别。
其中,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去年为公司贡献了超六成的营收。2024年,在国内新能源行业呈现阶段性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公司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业务收入下降。
具体来看,公司去年该业务实现营收为28.06亿元,同比下滑23.77%。同期,公司的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业务收入也出现下滑,实现营收为6.01亿元,同比下滑1.52%。
尽管钣金激光切割设备、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新型显示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三大业务的收入均有所增长,但这一增长未能弥补锂电业务的下滑。
除了上述业务之外,海目星正在加大医疗激光、塑料焊接、固态电池业务等新兴业务。如在医疗激光领域,公司去年研发并推出新型高功率长波长可调谐中红外飞秒固体激光器产品。在固态电池业务上,公司相关产品已经运用于亿航智能的载人级eVTOL飞行器上。
今年2月,公司与激光塑料焊接行业先驱瑞士Leister集团签署战略收购协议,宣布收购Leister集团旗下的激光塑料焊接业务。目前,公司正在整合Leister激光塑料焊接的技术和业务资源。
不过,上述新业务并未挽救公司业绩下滑的颓势。2025年一季度,受锂电业务及光伏业务收入下降的影响,公司营收同比下滑了48.58%,降为5.3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6月,公司通过定增成功募资10.2亿元,用于西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以下简称项目一)、海目星激光智能中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二)以及补流。其中,项目以及项目二均涉及提升公司锂电应用领域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生产产能。
不过,在锂电行业供需失衡以及公司相关业务收入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新增产能能否消化?
存货高企,股价较高点跌近七成
相比于营收,海目星的盈利能力表现更为堪忧。证券之星注意到,公司亏损主要受毛利率下滑以及存货和应收账款计提减值等因素影响。
2024年,锂电设备交付周期及验收周期变长,公司交付成本上升,导致相关业务毛利率承压。公司去年锂电业务的毛利率为18.23%,同比大幅下滑11.78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公司销售毛利率同比下滑7.94个百分点,为21.27%,创上市后新低。
今年一季度,受锂电业务毛利率下滑的影响,公司的毛利率持续承压,该季度的毛利率为17.56%,同比下滑了8.96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谨慎性原则,海目星在对锂电、光伏领域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计提减值,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及信用减值损失合计金额分别为2.92亿元、0.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79%、116.67%。
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公司的存货及应收账款整体呈增长趋势。公司的存货由2020年的9.05亿元增至2024年的39.5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由33.2%增至45.24%。同期,公司的应收账款则由2020年的4.94亿元增至2024年的18.2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由18.12%增至20.9%。
2025年一季度,海目星的应收账款较年初有所下滑,但其存货进一步攀升。公司在该季度的存货金额为45.59亿元,较年初增长15.24%。
证券之星注意到,近年来该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持续低迷。自2022年8月17日盘中创下108.67元/股(后复权)的历史高点后,股价便进入下行通道。今年4月9日,公司股价更是一度下探至23.75元/股的年内低点。截至7月2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32.6元/股,较高位累计跌幅近70%。
业绩、股价表现不佳之下,海目星遭到了公司股东及高管的减持。上交所公开信息显示,今年4月23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彭信翰在二级市场买卖公司股票,减持0.15万股,成交均价28元/股,减持后其持股数为2.05万股。
在去年11月11日至12月6日期间,公司股东聂水斌减持公司20万股股票,共套现818.29万元。减持完成后,聂水斌持股比例由4.14%降至4.06%。这并非聂水斌首次减持公司股份,其在2023年2月曾减持公司79.91万股股份,共套现5239.44万元。
彼时,与聂水斌一同减持的还有公司董监高张松岭、高菁、周宇超三人。上述三人在2023年2月13日至2月16日期间分别减持22.25万股、4.91万股、20.25万股,分别套现1455.25万元、321.63万元、1328.11万元。(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