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陆雯燕
近期,迈为股份(300751.SZ)股东苏州迈拓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苏州迈拓”)以3.8亿元转让所持部分股份。股东套现背后,迈为股份正面临业绩增长乏力、现金流恶化的经营压力。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光伏新增产能大幅放缓的当下,“卖铲人”面临的风险逐渐显现。迈为股份存货、应收账款双双高企,巨额减值成为净利润增速放缓的“元凶”。当前TOPCon技术主导市场,HJT技术路线尚未打开局面,迈为股份的战略选择正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公司押注半导体显示行业寻求突破,但新业务仍处“烧钱”培育期,营收占比微乎其微。多重挑战下,迈为股份正经历转型阵痛期。
股东转让近半股份套现3.8亿
询价转让最终结果显示,苏州迈拓本次询价转让的股份数为556.7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47.35%,最终确认转让价格为68.31元/股,交易金额3.8亿元。
转让股份来源为首发前股份,苏州迈拓彼时的认购价为6.6元/股,这也意味着苏州迈拓获利近3.44亿元。据悉,苏州迈拓为迈为股份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迈为股份实控人周剑、王正根合计持有其75.17%的份额,二者也将在此次股权转让中获得约2.58亿元盈利。
据了解,此次询价转让系出于苏州迈拓自身的资金需求。事实上,实控人周剑、王正根的手头资金也较为紧张。4月,迈为股份发布公告称,周剑在解除557万股股份质押的同时,又新增质押股份数47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7.6%,用于偿还前期质押借款;王正根新增质押股份数20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4.19%,用于补充质押。
证券之星注意到,股东套现、实控人新增质押缓解资金压力的背后,迈为股份的“造血”能力正逐渐弱化。2024年,迈为股份实现营收98.3亿元,同比增长21.53%;对应归母净利润9.26亿元,同比增长1.31%。进入2025年一季度,在抢装潮带动下,迈为股份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22.29亿元、1.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47%、-37.69%。
迈为股份表示,业绩增长乏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光伏行业整体影响,对公司经营产生了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加大下一代光伏技术的研发投入,并积极拓展半导体业务,战略性投入短期内增加了成本和费用。
相较于2021年62.97%的净利润增速,2022年以来,迈为股份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放缓,2022及2023年的增速为34.09%、6.03%。2024年及2025年Q1,其扣非后净利润更是连续两期同比下滑,降幅分别为2.34%、31.51%。
利润增长乏力之际,迈为股份还面临现金流“失血”的难题。2024年末,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5613万元,同比直降92.57%。而2025年Q1,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亏损3.52亿元,同比下滑5227.89%,迈为股份称,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客户回款速度较慢,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大幅减少所致。
存货、应收账款双高
证券之星注意到,迈为股份业绩增速下滑更深层次的危机隐藏在企业回款进度、产品积压以及坏账风险之中。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受行业整体影响,部分下游客户经营困难,公司部分订单执行放缓或停滞,公司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准备。
数据显示,迈为股份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5.24亿元,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3.8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1.36亿元等。
进一步来看,2024年,迈为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高达39.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四成。超10家客户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其中客户一全额计提坏账准备1.6亿元,因该客户已停产,其母公司处于破产重整之中且重整可能性较小,公司预期无法收回款项。被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客户不外乎经营困难、破产重整等。
同期,迈为股份存货账面价值为89.23亿元,占当期总资产的37.43%。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较高主要与产品验收周期相关,由于产品验收期相对较长,导致公司存货结构中发出商品期末数额较大。
存货与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是光伏设备企业的普遍现象。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4年光伏设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11家光伏设备企业共进行了32亿元的资产减值及27亿元的信用减值,其中大多为存货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按单项计提坏账准备中,企业计提理由无外乎破产、起诉、甚至包括已申请强制执行,仍未收回的情况。
2025年一季度,迈为股份应收账款及存货继续保持高位,分别为46.82亿元、78.74亿元。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达1.8亿元,主要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较高的应收账款及存货规模除了带来坏账及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外,也占用了公司营运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迈为股份资金需求大幅度上升,其银行借款大幅增加。2024年,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24亿元,同比增长136.16%,其中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达32.46亿元。
新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
迈为股份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为HJT异质结高效电池生产线以及可用于多种电池工艺路径的全自动太阳能电池片丝网印刷线。同时,公司也向显示面板核心设备、半导体封装核心设备等新兴领域进军,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证券之星注意到,迈为股份在HJT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相对于已形成市场主流的TOPCon和势头强劲的BC技术产品,HJT产品出货占比不高。同为“卖铲人”的迈为股份和捷佳伟创(300724.SZ)下游均面向电池片环节。随着N型产品释放技术红利,2024年TOPCon电池片出货量占比提升至67%,捷佳伟创也凭借TOPCon路线业绩大增,其2024年营收净利同比分别增长116.26%、69.18%,2025年一季度则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速。
技术路线的差异或是导致二者盈利能力不同的原因之一。迈为股份选择的HJT路线存在生产成本及与P型产线兼容性方面等劣势,目前尚未规模量产,在技术迭代期明显处于下风,市占率不足5%。
目前,迈为股份在推进HJT与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中试线建设和销售。基于现有HJT平台工艺,钙钛矿叠层电池大尺寸的试验线电池转化效率已经超过29%,预计很快将突破30%。迈为股份认为,HJT钙钛矿叠层电池是光伏最终产品形态,预计行业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量产。公司也将在今年正式推出HJT钙钛矿叠层电池中试整线,钙钛矿相关核心设备订单有望于今年落地。
2024年财报业绩会上,迈为股份表示,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今年光伏海外订单占比将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对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布局,今年非光伏订单占比也将大幅提高。
据悉,迈为股份自2019年开始布局泛半导体领域,近三年开始逐步增加投入。2024年,迈为股份研发支出9.51亿元,同比增长24.62%,半导体及显示装备领域的研发投入占研发总支出的比例超过40%。此外,上述两个高端装备领域的研发人员占比接近研发团队总规模的50%,凸显迈为股份对新业务的高度重视与资源倾斜。
目前,迈为股份仍在进行的重大投资项目包括位于珠海的“迈为半导体装备项目”以及位于苏州的“迈为泛半导体装备项目”。但公司第二增长极尚未形成,2024年,来自半导体及显示行业的营收虽同比大增88.41%至6707.51万元,但营收占比仅0.68%。(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陆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