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桃李面包发布业绩快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2.07亿元,同比增长0.03%;净利润2.92亿元,同比下降18.45%;基本每股收益0.18元。
桃李面包是烘焙行业中短保面包品类龙头,作为深耕大消费行业的公司,为何它的业绩复苏并没有如期而至?本文将详细解析。
短保面包进入“滞涨”发展期
桃李面包认为利润下滑的原因是:①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以及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后产能未完全释放且前期费用较高,导致本期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②即将投产的新建项目陆续进行人员储备,工资费用增加导致管理费用同比有所增长;③本期利息支出增加。
然而笔者认为业绩下滑最大的原因还有行业赛道的增速疲软。
公司所处的烘焙行业并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受配送半径限制,我国烘焙食品企业普遍受困于区域市场,外延扩张较慢,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格局分散,头部公司达利园、桃李和盼盼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9%/3.4%/1.6%,行业 CR3 仅 8.9%,CR5 仅 11%,未来整合空间大。
虽然整合空间大,但是这个行业很难打出差异化的护城河。尽管桃李在短保面包市场已经占据了10%以上的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无敌于世。事实上,2018年,宾堡作为全球最大的烘焙食品生产商之一,宣布收购曼可顿,这一南北方市场均颇受欢迎的短保面包品牌实现了强强联手。同年,达利食品也在“美焙辰新品发布会”上宣布进军短保面包市场,推出了抹茶红豆吐司、汤熟面包等创新产品。因此,消费者在选择短保面包时不再局限于桃李。
短保面包的物流配送也是一大难题,因为保质期短的原因,公司需要频繁地进行新品更换,如果开拓新市场就会带来成本压力。近年伴随公司向南方市场扩展,公司运输费用率逐年提升,从 2011 年的 3.76%提升至 2022 年的 13.29%。
根据年报数据,2018-2022年间,桃李面包营收增长率分别为18.47%、16.77%、5.66%、6.24%和5.54%。虽然营收始终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另外,2022年,净利润增长率也从2020年的29.19%急剧下降到-16.14%。
在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滞涨”发展区间,桃李面包正面临发展困境。未来公司面包产品南下全国化发展带来的量增是营收主要增长点,公司在建产能较当前现有产能增长超60%,这是否能带领企业重获成长还待观察。
抓住新群体消费或是桃李破局之法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人口变化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首先,总人口规模的增长相对较低的年龄中位数有利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老龄化、女性消费者以及“Z世代”消费群体的话语权逐渐上升。其次,人口迁移趋势呈现从乡村向城市,从低线城市向高线城市的集中态势,这使得消费场景也随之出现了聚集效应。第三,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消费不平等程度加剧,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群体内部各消费品领域的分化,特别是食品、居住、家庭设备及日用品方面。最后,随着“闲暇”时间变得越来越珍贵,智能化和解放双手的消费品应运而生。
在这一背景下,消费市场呈现出三个趋势。首先,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企业纷纷开发新的消费品类以开拓蓝海市场。其次,在收入差距扩大和消费不平等的背景下,高端化和个性化成了消费品市场的新趋势。最后,由于“闲暇”时间的稀缺性上升,智能化和解放双手的消费品得到了广泛关注。
此外,消费渠道也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受人口聚集效应的影响,消费类企业越来越将重心放在高线城市,对低线、县域、乡村市场的布局相对较少关注。其次,人口聚集所带来的租金上涨使线下店铺成本上升,而在都市人便捷化需求的推动下,线上渠道成了争相扩张的领域。
桃李面包目前最佳的突破点便在于低线、县域、乡村市场的布局。公司在年报中也表示在东北、华北等成熟市场继续加快销售网络细化和下沉工作,进一步开拓细分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挖掘市场潜力,引导新的消费需求。
我国大消费场景宽、客户多、空间大,桃李面包作为其中的龙头企业如果进一步改变战略的话,还是会有新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