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药板块迎来了逆势上扬行情,自九月底至今板块涨幅近20%,而同时间的上证指数回撤近4%。中药板块如此大的超额收益引发了市场广大的质疑,为何该板块会如此受资金青睐?中药上市公司目前较低的业绩增速是否能支撑起板块长期行情?本文将详细解析以上问题。
政策支撑创新!“躺平”的中药企业将面临压力
中药板块此前的大牛股多为片仔癀以及云南白药这类,以国家级保密方为卖点的“类茅台”上市公司。在创新药股价被企业消息和政策环境搅动得天翻地覆时,这类中药企业似乎“风景这边独好”。
如今创新的“东风”正吹来中医药行业。就在九月,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成立,由包括湖北省、北京市在内的多个省、市、自治区等联盟地区委派代表组成。此次联采办针对 16 种中成药进行集采,多达 30 个省市区参与,联盟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均需参加,并鼓励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按所在联盟地区的相关规定参加。
中成药的全国集采以及后续的集采常态化已是必然趋势。而独家品种是某些“躺平”中药企业的饭碗,一种药就可以养活一个企业。这将导致:在未来,即使中药企业不用承担新药企业的研发难度和成本,其产品结构也必须向新药企业学习。
由此来看,中药创新药的时代已然到来。过去几年,我国中药新药的研发投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一些大型中药企业的投入。例如,上海市科委每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的生物医药科技专项,除了向生物、化学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人员申请外,还向中药新药研发人员申请,每项经费动辄几十万元。“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中药新药研发人员普遍认为,虽然政府在每个项目上可能没有特别多的资金,但是它具有导向性。
下一步,政府可能会加大对中药的投入。目前,已有“国家队”顶流牵头的中医药基金,总规模高达300亿元:那是去年8月,国开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联合广东两家政府基金而设立。这两年,社会资本开始愿意投资于中药的研发,考虑到中药新药的研发成本比化学药和生物药要低得多,一般只需要几百万就能有一定成果。长期关注中药股的投资者注意到,今年一些中药企业股东数量有所下降,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这一领域。
中药创新药企业仍是少数派,疗效才是产品放量的核心因素
中药创新药代表性企业如今在行业内还是少数派。中药创新药代表性企业中,康缘药业是其中研发支出/营业收入最高的企业,但仍低于以化药和生物药为主的恒瑞医药(2018-202 1年研发费用率为15.3 3%-22. 94%)。研发支出绝对值较高的企业,如以岭药业,因其有大量化药和生物药项目在研,截止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已超5亿。
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国内共获批26款中药新药,以岭药业以3款排名第一。2016年至2022年5月,CDE共受理中药新药申请244件,其中康缘药业以25件排名第一。而类似以岭药业、康缘药业等头部企业2019年-2021年获批的8款产品的研发总投入显示,单个产品的研发总投入在1000-5000万元之间。
当然研发投入只是中药创新的基本,有良好的疗效才是产品放量的核心因素。2020年下半年,国家药监局先后发布了《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改革中药注册分类,构建“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制度。“三结合”,是指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
中药企业如果想打破国人对于药品疗效的质疑,最关键的部分莫过于临床试验。这一点目前行业内唯有以岭药业等少数企业极为重视。比如,以岭药业心血管领域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已经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主持完成的“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应用通心络治疗可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平均值、缩小斑块面积、改善血管重构指数,降低主要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论文于 2019 年被国际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收录,为临床医生药物选择提供了确切的临床依据。
双盲试验、进入国外核心期刊......中药企业正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产品的确实疗效以及公司实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以中西医并举的中国特色医疗方式将成为全世界医学界的主流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