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富时三倍做空中国指数暴跌63.58%。英国富时指数,又称金融时报指数,是由伦敦金融时报和伦敦证交所联合成立的FTSE国际公司编制和维护的。简单的说,做空就是你觉得某只股票目前的价格高估(或者严重高估)的时候,你可以向某个机构或者券商借这只股票出售(借的时候会有个期限,多少天后归还),等借的股票的归还期到的时候如果这只股票价格已经下跌了很多,你就能低价从市场上买入这只股票还给券商从而盈利。由于利好消息面因素推动股市上扬,中概股、港股以及A股连续下跌多日后迎来强势反弹,该指数崩坏式下跌在所难免。
消息面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降低市场资金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结算配合正在推进的货银对付(DVP)改革,自2022年4月起将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自18%调降至16%。中国市场热度逐渐被点燃,其中有哪些“核心资产”机构更加青睐?反弹行情能够持续多久?本文将重点分析以上问题。
券商:稳增长和成长类资产有望共同引领反弹行情
兴业证券认为"两会、金融委会议不断释放“稳增长”信号,“外乱内稳”的格局确定,国企地产、基建、银行、券商等板块兼具安全性与政策驱动。当前可以沿着业绩确定性强的光伏、风电、半导体等板块做跌深反弹,同时也可在底部区域,立足中期的景气趋势和盈利增速,自下而上寻找“小高新”。
东皖证券建议关注金融委重点政策方向带来的投资机会,如货币政策积极和地产调控微调带来的金融、地产板块机会,此外对中概股关注带来的科技板块的超跌反弹机会。此外,从中长期来看,还可以继续关注稳增长主线的钢铁、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板块;以及估值合理、调整充分的食品饮料、电气设备、家电等板块。
银河证券认为有四大主线。主线一:高景气叠加政策持续受益的高端制造板块,如军工、新能源、半导体等;主线二:受益于全球能源紧缺的上游资源品板块;主线三:防守性较强且具有反弹机会的消费板块,如白酒,医疗服务、农林牧渔等,适合逢跌买入;主线四:低估值+攻守兼备的金融板块。
华西证券认为“超跌”反弹的角度看,优选前期跌幅较多、具备高β的成长性板块,如“新能源、电子”等;另外关注受益于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推后预期的“房地产”等。
总体来看,目前市场环境下投资机会广大,投资者可以进一步布局优质资产长期可获不错的超额收益。
在海外货币紧缩背景下中国有望继续走出独立行情
美联储3月加息靴子落地,符合市场预期.鲍威尔暗示,最快五月份可能会宣布缩表,这与之前的“快速缩表”假设一致,认为今年将会有几次加息。就俄乌之间的冲突而言,美联储对美国贸易活动和供应链问题的溢出更加关注,并且认识到供应链问题的超预性和复杂性。
加息对国内股市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国内的基本面,如果基本面本来就很弱,那么(2015年)很容易给市场“补刀”;反之,如果在基本面坚挺的情况下(2004年)加息(2004年)。传统观点认为加息会直接影响股市,但实际上忽略了基本面的疲软。近期基本面仍处于季节性边际改善阶段,外资外流与加息并无直接关系,主要是受乌克兰局势的风险避险情绪推动;考虑到俄乌之间的冲突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加上1-2月份经济数据向好、金融委员会会议等利好信号消除了市场对“稳增长”的疑虑,市场会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
1982年以来,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升了81次,降了85次,但并不是每次升息都能给当前宏观环境提供参考,资产价格在连续加息周期中的演变规律,很容易被货币紧缩“带节奏”。美联储在2022年3月加息,这是两年宽松政策以来首次大幅收紧(之前 Taper为边际紧缩),因此,美国从长期宽松政策转变为加息周期时,第一次加息,分别对应1983,1988,1994,1999,2004和2015年。中观对国内股票风格影响方面,加息落地后一个月大盘指数均为下跌。2015年末的加息正好赶上了估值回落、景气回落阶段的“水牛”。回顾前三次加息周期开始时,中国经济基本面似乎处于有利地位(以 GDP为基准),但1999年和2004年两次加息发生在季度末,当时正是景气下滑的临界点,因此基本面由盛转衰,推动了股市的调整。
国内基本面来看,经济数据彰显稳增长效果,金稳委会议召开打消市场担忧。1)社融波折是常态,经济数据较好彰显稳增长效果。借鉴2008年后的5次社融企稳回升过程,非重大外部冲击后的社融企稳回升中同比增速回落为常态,稳增长延续则回升趋势不改;1-2月消费、制造业、地产投资大超市场预期验证稳增长效果较好,当前疫情从毒性、防疫措施或疫苗接种上看都难对经济有类似2020年初时的较大影响。(2)金稳委会议召开打消市场担忧。之前市场对稳增长政策持续性等有诸多担忧,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明确指出要“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以及“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表明政府后续对稳增长政策坚定执行的决心,难有收缩性政策出现下“政策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