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机构投资者接踵而至 我国场外期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在日前举办的“华泰期货2020衍生品市场年会”上,多位与会人士指出,从近年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场外期权业务增长较快,参与机构越来越多,客户需求分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市场应用场外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场内场外业务同现井喷
近年来,全球经济波折前行,大宗商品及衍生品市场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利用场外期权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我国期货行业已成立85家风险管理公司,总资产553亿元,净资产210亿元。1-9月,共开展期现类业务2701亿元,同比增加81%;场外衍生品业务新增名义本金9735亿元,同比增加40%。
结合场内市场发展来看,2019年新上市期货品种将达14个,为我国期货市场历年之最。同时沪深300股指期权也将很快推出,预计到今年12月底,中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数量将达到75个,初步形成了商品金融、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境内境外协同发展的局面。
华泰期货总裁徐炜中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期货子公司场外期权业务增长迅猛,背后反映的是产业巨大的和多样的风险管理需求,场外市场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场外期权市场不是交易双方的零和游戏,而是期货子公司作为做市商基于专业的服务和精细化的操作,将实体企业的价格风险向金融市场分散、转移并消化。场内和场外衍生品两个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近期场内市场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仓单系统、互换市场、基差交易平台、更多期权品种的推出等,这些工具恰好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场外市场提供了风险转移工具。
场外衍生品也是全球金融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名义本金为544万亿美元,大约是同期场内衍生品市场持仓额的7倍。
不过徐炜中也表示,虽然我国场内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商品期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场外衍生品市场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从结构来看,以外汇和利率为主要挂钩标的的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独大,券商和期货场外业务规模仍较低。同时,我国场外衍生品面临着诸如企业参与成本高、交易透明度低等问题,监管经验和行业自律手段等方面正处于不断进步的进程中。
提升期货公司综合服务能力
接受采访的与会人士指出,在场外业务大发展的背景下,期货公司应明确作为期货及衍生品服务提供商的基本定位,深耕经纪业务,做精做细创新业务。在管控好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差异化发展,摆脱业务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局面,构建适应商品金融、场内场外、期货现货、境内境外需求的综合衍生品服务体系。
以华泰期货子公司华泰长城资本有限公司为例,其专注于交易所和场外衍生品做市业务,自2017年以来保持国内场外商品期权交易规模领先优势,其中产业客户的交易量占比超过90%,今年还获得燃料油、甲醇、锡期货做市商资格以及铁矿石期权做市商资格。
通过上市来提升资本实力、进而支持期货公司做大场外衍生品业务,是监管层支持的路径之一。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末,我国期货公司总资产为6260亿元,净资产为1169亿元,较2018年底分别增长了16%和9.3%。2019年下半年,南华期货和瑞达期货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打开了期货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通道。相关人士表示,期货公司上市,将促使期货公司股东结构走向多元,资本实力不断增强,这将有力支持期现业务、做市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资管业务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徐炜中还表示,衍生品市场是交易风险的市场,无论是场内场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理念都植根于业务创新和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场外业务在给市场带来更为灵活和高效的交易工具和模式的同时,也对客户风险头寸和资金情况的及时收集分析以及有效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对此,有接近监管层的内部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相关部门正不断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优化规则制度,打击期货市场价格操纵,坚决抑制市场过度投机。此外,监管层也正在加强风险管理公司的自律管理,抓紧场外衍生品报告库建设,努力确保风险管理公司整体平稳运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