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信息技术行业从来不缺乏新名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SOLOMO、产业互联、工业4.0、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人工智能、VR/AR 等等,所谓“板块代有概念出,各领风骚一两年”。
站在全球技术演变的角度,“互联网+”相比以上技术的水平式推进,是从0到1的垂直变化,实则百川归海,其逻辑高度短期无法超越。“互联网+” 即是技术元素推进的结果也是过程,是人类与技术元素共同进化的必然阶段。
“互联网+”是泡沫吗?本轮下跌之后,何去何从?我们认为,“互联网+” 趋势是确定的,不确定的只是过程。投资界对“互联网+”的认知仍存在许多盲区,估值体系也并不完善,普涨普跌或乱涨乱跌依然会经历几次轮回。但,价值投资者应有理性的评价体系以及动态可跟踪指标。
轩翥翔飞,彼岸之花待放成海!
从广义角度来讲,计算机行业公司之于“互联网+”是供给端的彼岸之花, 互联网浪潮奔涌多年,巨头们疯抢入口实际把控的大部分是需求端,通过需求端倒逼产业链供给端革命,而目前更多的供给端尚未实现充分的数据化和全流通,借助云计算,计算机企业兼具继续数据化改造和“互联网+” 转型双重角色,未来具备巨大的价值重估空间。
主要观点
在资本市场首次提出企业“互联网+”动态评价指数,通过定性、定量参数给出“互联网+”的相对评价标准:
1、企业互联网+评价指数=企业平台变现能力指数 产业规模量级 /目前产业供需配置效率(相对)
2、企业平台变现能力指数=企业平台化能力指数*平台供需聚合能力*平台化前后供需对接成本差
3、企业平台化能力指数=云用户数2应用数 应用频次*平台壁垒高度
站在“互联网+”的终极归宿角度,重新定义了“互联网+”,阐明“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是实现人类社会一切供、需的数字化重组及跨时空对接。其核心是将现实世界数据化,建立虚拟世界, 借助虚拟世界的数据处理能力,重新聚合需求端和聚合供给端,包括人、企业(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群体)的碎片化需求和碎片化供给,并将需求端和供给端有效匹配,压缩供需之间对接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其中一部分需求和供给再反馈给现实世界,形成现实对接。
站在“互联网+”本质供需聚合重组的角度,不谈商业模式,从技术驱动层面未来最大的两个产业机会来自IOT(俗称物联网)和Big Data(大数据)!前者能释放巨大的供给空间,后者能驱动供需的有效匹配。
提出计算机行业所有产品型公司转型或升级“互联网+”的必经路径, “互联网+”之路九死一生:数字化--平台化--平台生态化,对应计算机行业所有产品(软件、硬件)型公司、系统集成类公司转型“互联网+”的五大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企业行为、企业特点、企业盈利水平、阶段风险、估值指标。
重点推荐关注
软控股份、神州信息、用友网络、航天信息、恒生电子、银之杰、广联达、中瑞思创、超图软件、拓尔思、东方国信、鼎捷软件、石基信息、千方科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