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睿创微纳(688002)发布2024年年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43.16亿元,同比上升21.28%,归母净利润5.69亿元,同比上升14.76%。按单季度数据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11.66亿元,同比上升30.07%,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8556.55万元,同比下降21.41%。本报告期睿创微纳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231.6%。
该数据低于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此前分析师普遍预期2024年净利润为盈利6.56亿元左右。
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尚佳。其中,毛利率50.26%,同比增2.75%,净利率10.25%,同比减13.6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6.48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5.02%,同比减11.24%,每股净资产11.41元,同比增11.31%,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99元,同比减10.04%,每股收益1.28元,同比增15.32%
财务报表中对有大幅变动的财务项目的原因说明如下:
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
财报体检工具显示:
分析师工具显示: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在8.56亿元,每股收益均值在1.89元。
该公司被2位明星基金经理持有,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最近还加仓了,持有该公司的最受关注的基金经理是景顺长城基金的杨锐文,在2024年的证星公募基金经理顶投榜中排名前五十,其现任基金总规模为238.20亿元,已累计从业10年171天,综合其过往业绩分析,该基金经理基本面选股能力出众,擅长挖掘价值股和成长股。
持有睿创微纳最多的基金为兴业兴睿两年持有混合A,目前规模为26.3亿元,最新净值0.7835(4月11日),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59%,近一年上涨5.3%。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邹慧。
最近有知名机构关注了公司以下问题:
问:公司2024年度经营情况介绍
答:二、问环节
1、公司年报披露的净利润比业绩快报的少一些,主要是哪方面的影响?
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业绩快报后存货方面又做了一些减值计提和费用确认,另外还有一些期后事项和所得税方面的调整。
2、公司2024年境外收入同比下降,是什么原因?
公司近年对销售策略进行了调整,部分产品通过国内客户间接出口,这部分体现为境内收入。从年报也可以看到,公司2024年境内的营收增速56.65%,增长较快,里面包含了上述通过国内客户出口的部分,穿透来看境外还是增长的。境外市场方面,公司的红外热成像在户外、工业领域有广泛运用,需求持续向好,未来增长依然可期。
3、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影响?
从销售端来说,公司产品出口至境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国出口占比较小,加征关税对公司整体影响不大,公司将根据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产品布局、制造基地和发货节奏,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从采购端来说,公司原材料和设备国产化率高,基本无需从美国进口。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变化较快,公司也会根据外部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国际国内两手抓,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4、公司怎么看待“低空经济”后续的发展?
公司深耕多维感知领域,看好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可为无人机提供热成像模组、微波射频芯片、激光测距模块等多种产品。随着近年行业需求提升,公司配套产品种类逐渐增加,“低空经济”领域的业务规模也在逐步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空飞行器的安全管控和反制的需要也逐渐显现,公司对此推进了针对低空飞行器的探测、监管与反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在射频探测、主动探测、频谱侦测、干扰压制等方面取得进展,已推出多款原型产品。
5、目前I全面爆发,公司有哪些布局?
公司一贯重视I在各业务领域的开发和应用。2024年,公司持续深耕I,从芯片设计到终端产品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第二代SIC图像处理芯片在新产品全面导入;完成第三代红外图像处理SOC芯片的原型开发,重构红外图像处理I-ISP算法,大幅提升图像整体质量和对场景的适应性,同时迭代升级I超分辨算法,图像对比度和细节呈现更佳。红外/可见光双光谱通用人车目标检测识别跟踪算法持续提升;推出行业首个红外热成像、可见光与4D毫米波雷达的智能融合算法与产品。视觉多光谱探测与感知领域,在短波红外、中波红外、长波红外及微波雷达产品的软硬件研发进程中,深度融合I技术,不断精进智能算法,不仅在工业与公共安全领域持续深耕,还积极拓展低空目标感知领域,通过对低空场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实现多维感知探测技术与I技术的深度交织,为低空经济的安全、高效运行筑牢技术根基。户外产品持续强化I产品化布局,通过高算力I芯片,全面导入I图像增强技术和I图像稳定技术,极大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红外高分辨率产品在民用市场的应用,推出多款红外1280分辨率产品,强化中高端品牌定位和竞争力。机器人领域,公司从智能感知、智能多模态分析与决策、以及智能操作执行等算法与软硬件产品、系统等多个方面投入研发资源,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升级。同时,公司倡导I在研发、生产和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借助I提升研发效率、生产效率以及工作效率,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业务发展。
6、公司的车载业务有什么进展?
车载领域,公司持续完善多维感知布局。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实现单红外、双光融合、双红外等类型,分辨率256、384、640、1280 及 1920全覆盖。在2023年发布国内首款通过 EC-Q100车规级认证的12um红外热成像芯片的基础上,2024上半年公司8um热成像芯片和ISP专用芯片又陆续通过EC-Q100车规级认证,将更广泛的满足汽车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应用需求,目前,公司已获得比亚迪、吉利、极氪、长城、广汽、滴滴等十多家在乘用车、智驾或商用车领域头部企业的定点项目,其中比亚迪、吉利等多款车型已上市销售,另有多款车型即将上市。车载红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出货量也在显著提升。
微波业务也加快了面向车载应用的产品布局,公司完成第一代车载4D毫米波雷达射频芯片F7的研制与验证,F7采用先进CMOS制程及FMCW体制,支持多芯片同步级联;完成第一代车载4D毫米波成像雷达产品R23F的研制与验证,基于多级联射频芯片及自研波形与算法R23F实现了高分辨率、高数据率及密集点云的毫米波成像,并具备强目标分类识别能力,已在多个lpha客户进行评估验证,获得小批量订单并实现交付。
算法方面,红外/可见光双光谱通用人车目标检测识别跟踪算法持续提升;公司在2024年推出行业首个红外热成像、可见光与4D毫米波雷达的智能融合算法与产品。
未来,公司将围绕红外热成像以及激光、微波等核心技术,持续深耕车载市场,为汽车行业和智驾时代提供更多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守护生命安全。
7、公司光子器件的进展?主要应用领域?
光子器件方面,完成了多款 InGas探测器的批产验证;研制了面向卫星通信的10μm 400×400 InGas探测器和面向光电吊舱的10μm 1280×1024 InGas探测器,正在进行下一代产品研制与技术攻关。公司系列化InGas探测器及机芯已经应用于天文望远镜、卫星通信、地面空间通信、机器视觉、光伏检测、食品分选、光谱分析、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15μm 640×512 长波超晶格探测器及机芯、15μm 640×512 高温中波超晶格探测器及机芯已经交付客户。超晶格探测器在高端装备、科研仪器、气体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公司怎么看2025年的需求情况?
整体来看,公司对今年业务增长的信心还是比较足的,目前订单和生产交付情况都不错。今年是 “十四五”收官之年,公司作为核心光电部件供应商,在智能导引、光电吊舱、单兵装备等多个领域承接诸多型号项目的科研及生产任务,目前正积极协调准备资源满足任务保障。低空经济、工业测温与视觉感知、应急防灾、户外消费、红外车载等多个领域今年都保持了持续的需求。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