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火箭发动机给力:回收火箭的难度远大于航天飞机、飞船和返回式卫星。这是因为越是细长的飞行物,越不好控制其空中姿态,要使细长的火箭箭体精确地在海上平台垂直着陆,更是难上加难。据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介绍,实现这一突破需攻克两大关键技术:一是通过运载火箭上的液氮推力器来调整飞行姿态,使火箭几乎没有任何滚转,在降落过程中一直与地面保持垂直;二是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多次启动等功能,以便软着陆。“猎鹰9”火箭可通过主发动机3次点火制动减速,来控制火箭的下落速度,由每秒1300米减速为每秒2米。
火箭工业开辟新蓝海:如果火箭工业要想达到民用航空的水平,就必须要寻找新的蓝海--这就是微小商业卫星和空间旅游产业。据统计,火箭和发射费用约占卫星发射整体费用的30%,降低发射成本和费用是实现微小卫星商业化的关键一步。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微小卫星越来越多,有效减少运载能力浪费、降低发射成本、增加发射效率等成为当务之急。SpaceX的成功将大幅度降低全球空间发射费用,卫星与火箭互促,将形成“良性循环”,发射将更加高效价廉。同时,低廉的成本将会加快激活空间旅游业,预计商业空间实验室将有大发展。我们猜想,未来的地球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支付得起飞往月球和火星的船票。太空旅游近在眼前,星际生活也不再遥远。
航天科技集团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中国航天工业脱胎于军工导弹产业,至今保留极强的计划军工经济的特点,转型前景光明。而美国一直是宇航局(NASA)的太空探索和空军的军事应用两条腿走路,加之美国开放的商业市场环境,企业灵活性很强。我们大胆猜想,若干年后,中国政府将不再包办航天设备和工具的研发和制造,而是通过招标的形式,从市场上购买太空运载等各项服务和设备。实现这一转变无非两条路径:存量转型和增量改革,主要手段就是资产证券化。航天科技集团已经将“十三五”末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设定为45%(目前仅为15%),预计今年航天科技集团将启动较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在此过程中,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的资产整合有望加速。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三大工程将中国航天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市场规模在“十三五”末有望达到8000亿元以上。我们认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充分的改革余地,同时也具备强烈的改革愿望。重点推荐标的:航天动力、航天机电、中国卫星。
投资建议
航天动力:航天动力大股东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主要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六院是中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根据发射计划,今年6月,“长征七号”火箭首发;9月,探月工程的重型火箭“长征五号”首发。近期,六院研制的6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进行第四次长程热试验,研制进展顺利。该型发动机具有可重复使用、低成本、无毒无污染、使用维护便捷、综合性能好等优点,是未来重复使用航天推进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航天六院3月30日披露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和“十三五”综合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成为集团公司板块专业子公司排头兵。具体目标包括全面推进管控模式调整,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实现整体上市。航天动力已披露董事长人选调整计划,六院院长已成为公司董事候选人,预计人事调整将为航天动力掀开发展新的篇章。
航天机电:航天机电大股东航天八院位于上海,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承担研制的航天型号产品主要涉及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五大领域。八院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齐全,覆盖“弹箭星船器”,最能够快速响应、天地一体、提供整体宇航解决方案的航天机构。上市公司航天机电主业是太阳能和汽车零部件,军品占比几乎为零。航天机电是八院启动资产注入的最大受益平台。
中国卫星:中国卫星背靠航天五院,在国内小卫星市场的占有率接近9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大股东航天五院承担了我国几乎所有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的研制任务,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航天器研制平台、产品开发经验和航天人才,拥有“神舟”、“嫦娥”等航天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五院总资产97.17亿元,加上事业单位的研制收入等在内,五院2013年全口径经营利润约18亿元,是上市公司6倍以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地理位置信息是最重要的数据和入口,中国卫星不仅在BAT(百度阿里腾讯)心目中的地位日渐高企,而且在国家安全领域,卫星侦察情报数据也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源头。随着未来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卫星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机遇。
风险
改革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