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收紧代理人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规定。
中国保监会于10月29日发布通知,规定寿险代理人不得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除非:1) 产品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2) 代理人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非保险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信托产品、基金、P2P 和理财产品。如果其代理人违反这些规定,保险公司也将承担更大责任,但新规并未说明保险公司是否将对保单持有人的潜在损失负责。
为何在此时收紧?
我们认为此项新规主要旨在保护保单持有人免受违规销售高风险产品的损害,尤其是在媒体(9月21日搜狐网)对近期几起类似事件进行报道之后。此外,我们认为保监会的举动还旨在应对三季度保险行业代理人队伍的快速扩张(较今年上半年增长30%至500多万),并希望防止出现代理人激增导致的违规销售。
对行业的潜在影响。
此项新规可能会加大保险公司在合规/代理人培训和管理方面的行政成本。我们认为新规总体而言意图良好而且具有实际意义,因为行业声誉有望随着风险管理改善和违规销售减少而得以提升,但对于保险公司应在多大程度上为个别代理人行为承担责任还尚不明确,新规的执行状况也有待观察。
投资影响。
在我们研究范围内,平安的代理人来自交叉销售的收入占比最高,达到13%-15%。但我们认为新规的影响应较为有限,因为:1) 平安代理人交叉销售收入的较大比例来自于产险产品,而不仅仅来自于非保险金融产品;2) 平安已符合此项新规的要求,具备交叉销售现有非保险产品的资质,因此除非个别代理人违规,否则新规对公司业务运营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所有保险公司都面临的一项风险,我们认为平安和其它上市险企相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风险敞口较小,因为其代理人管理总体更完善/更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