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2015 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29.78%,预告半年度业绩同比增长10.32%-51.69%:公司发布2015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58 亿元,同比增长31.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0万元,同比增长29.78%,对应EPS 为0.03 元;扣非后净利润1263 万元,同比增长69.43%。此外,公司预计半年度盈利区间为4000-5500 万元,同比增长10.32%-51.69%。公司在此前的一季度业绩预告中预计盈利840-1200 万元,同比增长0%-50%,一季报业绩与预告一致。公司一季报业绩与半年度业绩预告均符合我们和市场的预期。
毛利率同比略有提升,财务费用同比显著增加:公司2015 年一季度毛利率小幅提升1.44 个百分点至18.39%;期间费用率小幅提升0.26 个百分点至16.04%,其中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分别降低1.10与1.27 个百分点至2.60%与5.00%,而财务费用率提升2.63 个百分点至8.43%。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为72.36%,二次定增有望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季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增加53 天至208 天,而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减少10 天至41 天;经营活动现金流为净流出3.85 亿元,同比有所恶化。
电站消缺叠加财务费用,发电运营利润高增长尚未体现:2014 年底,公司已累计控制并网光伏电站510.475MW,其中地面电站495MW,分布式电站15.475MW。其中,超过200MW 电站于2014 年12月份并网,电站并网后消缺影响对利润贡献较少,这从一季度的毛利率提升幅度较小亦能得到验证。此外,公司电站并购所占用的资金因为过桥资金期限较短,财务费用偏高,影响了电站收益。两因素使得公司发电运营利润高增长尚未体现,预计二季度开始将逐步体现,业绩增速有望逐季提升。
光伏电站项目储备丰富,2015 年底计划累计装机1.2GW 以上:公司项目储备丰富,资源版图已然遍布全国各地,二次增发拟融资20 亿元投资建设550MW 光伏地面电站。2015 年,公司将紧抓国内光伏市场巨额的增量机会,计划到2015 年底通过自建、收购等形式累计控制、运营光伏发电项目累计不低于1.2GW,力争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光伏发电运营商。
碳金融、电站后市场、互联网金融有望造就能源互联网:第一,公司在碳排放领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策略,参股一家国内领先的碳排放行业资讯及综合服务电商平台,占据碳排放行业的信息高地;针对自有的已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开发CCER 并以此为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改善光伏电站项目的会计利润和现金流;着手启动碳排放相关金融产品的前期开发准备工作,利用公司在金融创新上的竞争优势深度分享行业增长。此前收购碳诺科技20%股权兑现了第一步,通过与北京环交所的业务合作启动第二步,碳金融布局雏形已现。第二,光伏电站的运维不仅直接提升光伏电站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是盘活电站资产及实现光伏电站的金融交易属性的前提;光伏电站运维标准化建设,同互联网结合的智能运维系统的建立成为运维领域竞争的落脚点。光伏电站后市场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在装机规模快速攀升的背景下,千亿级光伏电站后市场有待掘金。公司牵手华为共建智能运维平台,获取能源大数据资源,抢占能源互联网的竞争高地。同时,公司还将尝试将自身持有的部分光伏电站转让给固定收益偏好者,通过运维平台并代理运维,探索轻资产情况下的新的盈利模式。第三,公司还率先尝试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业务,而联合光伏的众筹融资、SPI 的绿能宝、晶科的分期宝等新型的融资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开始拥抱光伏发电行业,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值得期待。公司的碳金融、电站后市场、互联网金融三大业务相互促进,未来有望打造能源互联网闭环。
投资建议:在不考虑增发摊薄股本的情况下,预计公司2015-2017 年的EPS 分别为0.79 元、1.32 元与1.85元,对应PE 分别为39.5 倍、23.6 倍和16.8 倍,维持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目标价37-40 元,对应于2016 年28-30 倍PE。
风险提示:政策不达预期;电站备案或发电量不达预期;融资不达预期;新业务推进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