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聚焦上市公司三季报:同比环比双增长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查明 2006-10-31 11:1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 查明 北京报道
  截至10月30日,共有1230家公司披露三季报。总体上看,这些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25亿元,同比增长20.24%;与此同时,1205家具有可比数据的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93亿元,环比增长10.79%。
  行业方面,今年前三季度,22个主要行业中有18个净利润出现同比增长。但环比结果却显示,只有7个行业出现增长。
  收入增长推动净利润同比增长
  上述1230家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实现主营利润4347亿元,同比增长12.79%。不过,在看到主营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上市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前三季度的18.40%下滑到今年的17.53%。
  从费用角度看,前三季度1230家公司三项费用合计为26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5%。但由于费用增幅小于收入增幅,因此费用率(三费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同比出现下降,去年1-9月为11.05%,而今年同期为10.61%。进一步统计发现,在三项费用中,“主观性”更强的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为2230亿元,同比增长11.11%,其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9.58%下滑到8.99%,显示出费用控制力度的加强。
  正是由于收入的增长和费用控制得力,1230家公司前三季度营业利润达到18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6%。而除营业利润外,1230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别为151亿元、57亿元和-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或减亏)83亿元、16亿元和4亿元,为业绩的增长锦上添花。
  费用压缩 环比业绩大增
  当然,对季报而言,环比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在GDP增速从二季度高位回落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经营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是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增速放缓。统计显示,30日前披露季报、且具有可比数据的1205家公司,第三季度实现主营收入8630亿元,比二季度增长3.83%,与二季度对一季度16.35%的环比增幅相比,更是出现明显回落;与此同时,这些公司共取得主营利润1511亿元,比二季度微升2.3%,其年化增速为9.52%。
  分析人士认为,第三季度主营收入和利润增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步伐放缓。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10.3%、10.9%和10.7%,由此可知,二季度宏观经济反弹非常强劲,所对应的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相对高点。而受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第三季度GDP增幅回落的影响,上市公司收入增长放慢应属意料之中。
  不仅如此,历次财报的经验也多次证明,一定幅度的收入增长是确保毛利率的基础。在前三季报主营收入增幅只有3.83%的背景下,1205家公司毛利率也由二季度的21.04%下降到17.51%,并因此拖累了主营利润。
  不过,第三季度利润表的亮点仍非常突出,那就是上市公司对费用的控制显著加强。统计显示,1205家公司第三季度三项费用合计861亿元,比二季度的878亿元下降了1.94%,费用率则从二季度的10.56%下降到9.97%。其中,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合计为734亿元,比二季度的754亿元下降了2.65%。
  在主营利润增长有限的背景下,正是得益于费用控制效率的提高,1205家公司实现了685亿元的营业利润,环比出现12.11%的增长。其年化增幅达到57.83%,远远超过了前三季度的同比增幅。
  当然,由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科目合计数由二季度的72亿元下降到三季度的55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净利润的增长。1205家公司前三季度最终实现净利润493亿元,比二季度的445亿元增长了10.79%,年化增幅为50.6%。
  多数行业环比出现下滑
  从行业的角度看,今年前三季度,22个主要行业中,有18个净利润出现同比增长。其中,其他制造业、信息技术业、食品饮料、综合类和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处于增长前5位,其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621.44%、94.32%、73.66%、68.20%和66.15%。
  4个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电子和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下滑幅度分别是0.59%、3.32%、26.81%和40.32%。
  但环比结果显示出很大的不同。22个行业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环比增长的只有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传播与文化产业、食品饮料、信息技术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融保险业等7个行业,增幅分别为135.21%、40.01%、37.13%、34.70%、31.09%、11.15%和2.64%。而纺织服装皮毛、房地产业、造纸印刷、建筑业以及电子行业净利润环比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9.66%、40.37%、41.52%、48.19%和109.74%,成为“领跌”行业。

金属、机械领衔 年度“报喜”过六成
  本报记者 林喆
  2006年度业绩预测显示,“报喜”上市公司占据多数席位,而金属和机械制造行业业绩仍将领衔业绩增长。
  根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的统计,截至30日,通过三季报或其他公告对2006年全年业绩进行预告的上市公司共有293家,其中,预测增长的为123家,盈利为17家,扭亏为42家,减亏2家,四者合计达62.7%;除“不确定”和“持平”外,预测亏损和下降的“报忧”公司为101家。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业绩预喜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和金属非金属两大行业;另外,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及交通运输、仓储业等行业也有望延续升势。
  在预测增长的123家上市公司中,29家属于机械、设备、仪表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占据18家。两者合计接近预增公司的40%。在预测扭亏的42家公司中,又有15家分属这两大行业。
  对于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上市公司预计2006年业绩将出现不俗的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去年基数低、今年需求旺盛和出口迅猛是主要原因。
  常林股份预测全年盈利同比上升400%以上,襄阳轴承预计增长207%-242%,三一重工、上柴股份、广船国际等公司也预计增长100%以上。
  广发证券研究员姚昆认为,去年利润总额处于低谷,今年行业景气回升后,业绩就自然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银河证券研究员孙勇表示,新农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因此目前很多公司都“订单饱满”。孙勇认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是硬指标,不可能降下来。”不过孙勇和姚昆也指出,由于四季度是传统的淡季,工程机械行业业绩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增速将下滑。
  金属、非金属行业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株冶火炬预计业绩将同比增长400%以上,天山股份预计增幅在350%-450%之间,中金岭南预计增长300%以上,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也将增长100%以上。
  长江证券行业分析师葛军认为,金属行业今年赚得盆满钵满,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持续上扬的金属价格。他指出,三季度金属价格的总体运行虽然并未出现持续上涨态势,但仍然处于历史高峰。四季度金属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供应约束将是支撑金属价格高位运行的关键因素。

利差扩大、中间业务增长
上市银行 利润继续高速提升
  本报记者 侯志红
  三季报显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利差扩大和中间业务增长这两个“火车头”拉动净利润快速增长;但是一些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转型存在成本压力。
  各大上市银行业绩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除华夏银行前三季利润总额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5.8%之外,其他银行利润增长大都超过30%。
  这主要得益于利差扩大和中间业务增长。央行今年两次加息,扩大了净利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中,浦发银行平稳增长22%,华夏银行增长20%,招商银行更是增长逾50%。招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5.27亿元,同比增长60.32%。深发展零售业务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个人贷款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底分别增长80%和64%。
  但是,上市银行的快速增长背后也存在隐患。如深发展前三季的拨备额较去年同期降低29%,通过大幅降低拨备计提力度使净利润大增,这种以牺牲未来资产安全边际而制造出的高增长值得忧虑,有可能成为“低质量的高增长”。

环比下降 同比增长房地产出现微妙变化
  本报记者 陶俊
  第三季度,受宏观调控及行业自身结算制度的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微妙变化。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0月30日,已公布季报公司第三季度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8亿元、净利润9.98亿元,分别环比下降2.2%和40.36%。但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73亿元和净利润37.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63%和19.69%。
  前三季度,行业龙头招商地产实现净利润2.13亿元,同比下降23.75%;金融街净利润为1.47亿元,同比下降45.56%;但今日公布季报的万科净利润为13.59亿元,同比大增55.88%。
  从相关行业统计数据看,第三季度全国单月开发商购置土地面积延续了上半年以来的同比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面积在今年2月到7月份同比增长65%以上之后,8月和9月份同比增速分别锐降至0.58%和3.33%;但单月完成开发土地面积仍维持27%以上的同比增长。
  银河证券研究员丁文认为,很多地产上市公司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利润任务,因此即便在第三季度出现调整,全年利润也能适度增长。但现在看来,明年的处境比较微妙。市场的调整、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获取银行资金的难度加大,开发商单个项目毛利率的下降已难以避免。因此像万科这样的大型公司,已经开始注重提高资金周转率。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树娟认为,销售面积的增速锐减标志着市场的调整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十年
  本报记者 陈亮
  今年前三季度,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盈利大增。业内人士认为,宏观调控不会改变工程机械行业中长期增长趋势。
  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0月30日,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已披露三季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6%。三季报显示,业内龙头企业振华港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1-9月份净利润分别增长了33%、101%和57%。
  中信证券郭亚凌认为,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大量高技术高性能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此外,我国工业现代化正处于由采矿、炼铁、挖煤等上游产业,向装备制造业等中游产业转变的阶段,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预计未来5-10年将是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时期。

钢价止跌 钢铁行业业绩企稳
  本报记者 林喆
  本报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30日,已公布三季报的钢铁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118.34亿元,环比增长14.14%;1—9月实现净利润261.35亿元,同比下降6%。第三季度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6%,略高于第二季度的15.5%。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钢价止跌回稳和成本下降是钢铁行业第三季度开始回暖的主要原因。
  国泰君安证券吴鹏飞表示,钢铁行业业绩回升与钢材价格走势紧密相关。进入第三季度以来,钢价经过一个月的调整后,后期以稳定反弹为主。同时,炉料现货价格保持稳定,也对利润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国信证券郑东分析,净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是钢铁行业业绩企稳的又一保证因素。9月份钢材净出口249万吨,环比增加11.66%;1-9月份,累计出口钢材2859万吨,同比增长81%。
  招商证券行业分析师张士宝认为,钢铁下游机械、装备、铁路、造船、军工等行业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机遇,这些行业对钢材新增需求完全能够弥补房地产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与国内钢铁新增的产能基本形成匹配关系,因为新增产能市场定位基本为高端产品及替代进口。
  近期一些国内钢企上调10月份钢材价格也表明供给方对市场的信心,供给压力进一步缓解。而国际铁矿石价格有下调5%-10%的压力和迹象,今年及明年钢铁制造成本将维持上年水平或略有下降。


酒往“高”处走 唯恐“糖卖无”
  本报记者 韩万宁
  透过50余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三季报,仅从业绩表现来看,制糖和白酒两个子行业值得重点研究。糖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明显,而高档白酒表现抢眼。
  糖业上市公司贵糖股份、南宁糖业和广东甘化在糖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前三季业绩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贵糖股份净利润下滑54%,全年预降50%以上;广东甘化则实现扭亏为盈;业绩最好的南宁糖业,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增幅巨大,全年更是预增300%以上。
  业内分析表明,国内的食糖需求在未来仍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格局,年增长速度维持在5%-8%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糖价走势之外,供给状况将成为影响糖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如此一来,贵糖由于收购不到足够的甘蔗而导致业绩下降,而南宁糖业提前将05/06榨季机制糖销售完毕,第三季度“无糖可卖”而致亏损,也就不难理解了。
  白酒类公司业绩稳步增长,中高档白酒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白酒类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堪称优良。贵州茅台增长35%,五粮液净利润增长33%,水井坊净利润增长28%,而泸州老窖业绩增幅更高达700%。
  毛利率在70%左右的中高档白酒成为白酒类企业业绩增长的中流砥柱。贵州茅台、五粮液等传统高档酒自不必言,水井坊和泸州老窖的增长,同样也是依靠高端产品水井坊和国窖1573的强势销售。

重组担纲“困难户”股改与清欠
  本报记者 张德斌
  在今年最后两个月时间里,尚未完成股改和清欠的上市公司将如何作为?相关公司三季报透露,将股改与清欠“打包”解决是多数公司的计划,而实现这一计划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资产债务重组。
  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0月30日,两市1343家应股改的上市公司中,尚有158家未进入股改程序;根据两个交易所的统计,截至9月30日,还有102家公司仍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占用余额高达254.1亿元。在102家未清欠公司中,未股改公司达82家。
  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两件大事,清欠和股改有着许多共同点:首先,都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被当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的主要着力点;其次,都被要求在今年年底以前必须完成;第三,清欠未完成的公司往往股改也遇阻,成为“双料”困难公司;第四,虽然未股改、未清欠公司在上市公司整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硬骨头”,解决起来难度大、困难多。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将股改与清欠“打包”解决,成为一些上市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打包”解决的方案中,重组往往扮演重要角色。截至9月30日,S三九(000999)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余额为37.42亿元。该公司三季报称,相关方面已就解决占资问题达成共识,大股东占用资金问题应在债务重组中全面解决;重组方案获得批准以后,公司再进入股改程序。
  在102家未清欠公司中,ST类公司有62家,其中多数已被暂停上市。通过重组来解决股改、清欠与恢复上市问题,已成为这些公司的唯一选择。“历史问题复杂”是*ST科龙(000921)至今未启动股改的主要原因。*ST科龙在三季报中表示,虽然海信空调已获*ST科龙单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授权进行股改,并获得*ST科龙另一非流通股东顺德市经济咨询公司承诺履行股改义务。但由于*ST科龙历史问题复杂,方案准备仍须一段时间。
  大量资金被占用,是*ST科龙“历史问题复杂”的一个重要方面。截至9月30日,*ST科龙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余额仍高达7.06亿元。
  与S三九将清欠作为股改的前提相反,S*ST九化(000650)将股改作为清欠的前提。截至9月28日,S*ST九化控股股东及关联方仍占用公司资金3.16亿元。S*ST九化在三季报中表示,资金占用方拟以股权转让收入清偿对公司欠款;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清欠计划正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今年内(第四季度)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及股改能否顺利通过及实施。
  能够以重组方式“打包”解决股改、清欠与恢复上市问题的公司还是比较幸运的。三季报显示,一些公司股改与清欠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重组也无从谈起。*ST朝华(000688)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91亿元。公司控股股东四川立信资金链断裂、经营基本停滞。*ST朝华与实际控制人无法就股改事宜取得联系和沟通,无法启动股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