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探底回升,三大指数全线收红。
盘面上,深圳本地股全天领涨两市,特力A、深赛格等10余股涨停。煤炭板块集体拉升,大有能源8连板,郑州煤电、辽宁能源等多股走出4天2板。锂矿概念股午后走强,盛新锂能涨停。量子科技概念尾盘表现活跃,神州信息、科大国创等多股涨停。下跌方面,工程机械板块走弱,培育钻石、油气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涨0.22%,深成指涨0.22%,创业板指涨0.09%。沪深两市成交额1.64万亿,较上一个交易日缩量239亿。
午后异动!“牛市旗手”突发拉升
今日,A股市场早盘延续弱势整理格局,三大指数全线下跌。但午后多个板块异动拉升,化纤、港口航运、多元金融、有“牛市旗手”之称的证券板块、有色金属等纷纷冲高。最终三大指数悉数收红。
从热点方向看,煤炭板块再次大幅拉升且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煤炭板块近期的强势,主要有三方面催化。一是自7月国家能源局核查超产政策以来,国内煤炭产量持续受到限制;二是近期全国多地降温明显,又增加了煤炭的需求预期;三是当前市场风格切换的迹象较为显著,煤炭、银行等红利方向受到关注。
山西证券表示,看好四季度煤炭板块投资机会,煤炭弹性品种排序靠前。四季度业绩或好于三季度,板块具备配置价值。迎峰度夏期间,煤价超预期上涨,但长协倒挂表观解除后,仍有部分长协比例未能兑现,因此销量修复或将持续至四季度。
其次,深圳本地股逆势走强。
消息面上,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力争到2027年底,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表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转向功能性、战略性改革,国有企业通过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深入推动创新突破、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无疑是关键路径和主攻方向。
此外,短剧板块同样于盘中逆势活跃;此前领涨的算力硬件方向今日则跌幅居前,超硬材料、半导体芯片等前期热点方向同样陷入调整。
整体来看,在持续缩量的环境下,目前市场仍处于震荡整理结构之中,不过尚未出现恐慌性卖盘,机构预计,向下调整的空间或相对有限,耐心等待短期风险充分释放后,能够带动指数重新转强方向的出现。
两大外资共同加仓11股(名单)
日前的文章中提到,多家外资机构大力唱多中国股市,认为中国资产的慢牛行情正在酝酿中。积极唱多的同时,海外资金也在真金白银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两类外资加仓动向明显。
首先是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共有37股三季报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出现QFII身影,按期末收盘价计算,合计持仓市值达到62.71亿元,其中思源电气、中国西电、海大集团等13股持仓市值超过1亿元。
从持股数量变动来看,QFII在三季度新进重仓18股,增持11股,减持8股。新进重仓股中,铂科新材、中材科技、中策橡胶的期末持股市值居前,分别为6.07亿元、4.99亿元、4.62亿元。高能环境、圣农发展、天银机电、联芸科技等个股也获QFII新进持仓超1亿元。
从风格看,QFII今年以来持续青睐科技股,新进或增持的个股中,重点覆盖了锂电池、商业航天、芯片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个股,如锂电池板块的中材科技、北纬科技,商业航天板块的天银机电、星网宇达,芯片板块的联芸科技、铂科新材等。
其次是北向资金。陆股通亦是外资加仓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在QFII新进或增持的个股中,有11股在三季度同样获得北向资金加仓,其中铂科新材、大族数控、中材科技获得北向资金持股数量环比增长超400%,且均为三季度QFII新进重仓股。
从行业看,两大外资共同加仓股中,电力设备行业个股数量最多,共有3只,包括中国西电、神马电力、思源电气,均属于电网设备细分领域。
机构:市场已进入牛市第二阶段
近期,市场风格变化比较快,市场的风险偏好也在快速变化当中。那么,后市究竟会如何演绎?
国金证券表示,当前这一轮牛市中,成长与价值风格分化显著,尤其是以TMT为代表的成长风格相对国证价值指数取得了81%的超额收益,而大小盘风格分化则不明显,小盘指数相较于大盘指数的相对收益仅为21%。这种分化主要源于产业趋势与宏观经济趋势之间的差异,导致基本面预期和估值水平的明显分化。
不过,机构普遍认为,结构性机会可能依然存在,但年末可能主要集中在事件驱动层面。在风格上,大部分核心资产并不能算处于低估位置,因此高位震荡可能会成为短期常态。
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表示,目前这轮牛市结束尚早,且估值和情绪指标温和。市场已进入基本面驱动的牛市第二阶段,以算力为代表的科技基本面先好转、股价先表现,借鉴牛市历史,基本面修复将由点到面扩散。
具体风格上,他认为,本轮牛市主线是科技,但牛市中期往往风格轮动,市场结构再平衡,阶段性重视前期涨幅落后的领域,如地产、券商、白酒消费。
荀玉根强调,维持科技主线判断,但阶段性重视价值板块重估。2024年9月24日以来的这轮行情始于宏观政策导向转向抗通缩,但中长期看新旧经济交替更为关键;叠加AI浪潮引领下各行业人工智能+赋能打开增量空间,科技是本轮行情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