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磅!首批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 万亿级增量资金在路上)
事关万亿量级资金入市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有了最新进展。
刚刚,中国银保监会宣布批准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
这标志着内资A股机构投资者队伍进一步壮大。
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表示,理财 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可通过股票基金参与股市,理财子公司则可直接投资股票。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银行表外理财规模达22.04万亿元,保守估计初始入市规模仅5%,则入市资金规模达1.1万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A股市值1.68万亿元,距离同期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仅差2621亿元。随着理财资金等长线资金入场,内资机构的整体定价影响力也在提高。
多家理财子公司蓄势待发
A股有望迎来增量资金
银保监会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将进一步丰富机构投资者队伍,通过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理财产品,增加金融产品供给,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提供更多新增资金,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多样化金融需求。
据了解,作为首批获得批准开业的银行系理财公司,工银理财注册资本为160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发行公募理财产品、发行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工银理财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对理财业务的集约化管理,为理财客户提供更全面专业化的服务。
除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农行、中行、交行、光大、招行等5家银行申请设立的理财子公司此前也获批筹建。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银保监会表示,其他批准设立的理财子公司也在抓紧推进正式开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另还有多家商业银行设立申请已获受理。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开披露理财子公司筹建计划的银行数量增至30家,包括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13家城商行和两家农商行,注册资本金从10亿元到160亿元不等。
沈娟表示,根据中国理财网《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的数据,2018年末银行表外理财规模达22.04万亿元,保守估计初始入市规模仅5%,则入市资金规模达1.1万亿元。目前银行客群以低风险偏好的一般个人投资者为主(2018年末占63%),理财资金入市有望多配低波动板块。
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呼之欲出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日前表示,理财子公司是新生事物,必须监管好。银行理财子公司改革是落实资管新规、理财 新规的具体措施,也是理财业务改革的基本要求。银保监会把理财子公司监管作为重要任务,将按照理财子公司发展的客观规律,持续完善监管框架,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曹宇强调,商业银行应统筹把握好存量资产处置与理财子公司发展的关系,“清旧”和“立新”可以并行,但不能混同。要厘清母行和理财子公司权责,强化风险隔离,防范利益输送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确保理财子公司“洁净起步、轻装上阵”,杜绝“带病上岗”。理财子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战略规划、人才队伍和IT系统建设,明确市场定位,合理发挥与母行的战略协同效应,实现稳健发展。
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此前表示,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制定已经列入了银保监会今年重点工作之中,有关部门将推动加快出台。“我们已梳理了国内同类型机构的净资本管理制度,包括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基本原则是同类业务适用于同样标准的净资本管理。”
千亿级存量难题待解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来,降低理财业务增速、提高标准化资产配置比例成为行业共识。这是银行理财存量资产整改迈出的第一步,但后续的压力仍不容小觑。
曹宇强调,将根据各行理财业务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如对于何时申设理财子公司,尊重银行选择,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商业银行可根据本行实际和工作需要,在母行与理财子公司权责明确、有效隔离、处理好新老产品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原则,确定是否由母行委托理财子公司处置存量业务。存量资产处置完成后,母行自身不再开展理财业务。
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辉表示,在理财子公司筹建期间,银行资管业务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
一是老产品配置的部分长期限资产面临整改困难,难以发行新产品承接;
二是新产品难以做到一经推出就在方方面面符合监管要求,其合规转换具有长期性;
三是目前各家银行对单一公募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具体比例限制理解不一致,在实践中存在各家新发行的单只公募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比例上限不同的情形。
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筹建负责人认为,为促进理财子公司业务开展,相关配套细则需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一是明确理财子公司成立后,母行存续的老产品和老资产的处置计划;
二是制定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认定办法,为非标转标给予机制安排。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化解银行理财业务存量风险绝不仅仅是银行端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尤其是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的部分。存量风险的化解,“一刀切”是不现实的,需要以非常审慎的态度去化解存量风险,不能简单认为过渡期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银行理财业务也好,银行非标投资也罢,都或多或少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治理问题。长远来看,地方政府负债管理机制亟待规范。短期而言,重点是限制增量,化解存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