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中国平安将启动最多千亿元大回购 堪称史上最强

来源:证券时报 2018-10-30 14:35:4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A股史上最强的回购预案出现了——今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告了回购方案,拟酌情及适时回购公开发行的境内、境外股份,回购总额不超过总股本的10%。

中国平安是此轮“回购潮”中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市值过万亿的大盘蓝筹金融机构,这次回购涉及到将注入市场的真金白银,按总市值1.13万亿元、10%回购上限计算,回购资金可能超过1000亿。

10月份以来,已有超过14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方案,但平安这只航母的回购预案可谓一家顶100家,等于向市场宣告大资金要进场了!

拟回购不超过10%的股份

今天下午,中国平安董事会审议了《关于审议回购公司股份及相关授权的方案》的回购预案,方案显示,中国平安将根据资本市场、公司股价的波动和变化,回购公司公开发行的境内、境外股份,回购总额不超过公司发行总股本的10%。

截至2018年9月30日,平安总股本为182.8亿股,其中A股为108.33亿股,H股为74.48亿股。

回购方案其他亮点

对于回购的目的,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解释称,“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稳定资本市场,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

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及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其中关于回购制度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明确适当简化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提高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数额上限,延长公司持有所回购股份的期限等。

安信策略指出,股份回购是国际通行的公司实施并购重组、优化治理结构、稳定股价的重要手段,已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作为国内金融行业的领头者,总市值过万亿的中国平安,对回购政策的反应迅速。《公司法》修改决定公布后,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盛瑞生在接受媒 体询问时表示,此次法规修改意义重大,公司有意向择机推动股份回购。

10月29日中国平安在审议三季度报告同时,审议并通过了股份回购方案。上述回购方案尚需中国平安股东大会审议及授权后方才予以实施。

向市场注资或超千亿

截至今日收盘,中国平安A股报62元,总市值1.13万亿元。若按照10%上限计算,未来将有近1100亿元的回购资金注入市场。

平安方面表示,回购资金将包括自有资金及符合监管政策法规要求的资金。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总收入5348.14亿,营收增长率16.82%,经营性现金流1616亿。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56.37亿元,同比增长19.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3.97亿元,同比增长19.7%。

在上个月举行的开放日中,中国平安集团CFO姚波介绍,过去五年,平安的业绩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归母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3%,新业务价值年复合增长率达39%。

10月份以来,已有超过14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方案,但平安这只航母的回购方案一出,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一股强心针,可谓1家顶100家。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回购制度是上市公司维护市场价格和市值稳定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来看不少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公告,至少说明公司的股价确实低于这些股东自己认为的水平。”

一般而言,回购是上市公司对自身的整体经营实力和未来的发展拥有信心的表现。平安高管多次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平安的股价一直被市场所低估。此次开启回购,想必也是希望用真金白银说话,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兴业研究发布研报表示,截至2018年中报,全部A股现金及等价物总额达26.15万亿。假设现金持有占比超过8%的公司将超出部分用于回购,共有2212家上市公司可进行回购,总金额达3.49万亿。若现金占比高的公司进行回购,3.49万亿的回购金额对于46万亿总市值的A股提振效应明显。

已有3家金融机构发布回购预案

10月26日《公司法》修改决定公布后,首先响应的金融机构是券商。当日晚间,东吴证券便发布回购公告,拟未来六个月以不低于2亿元不超过3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6.8元。

东吴证券在公告中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结合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等因素,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以推进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相匹配。

东吴证券并不是第一家公布回购计划的券商。10月17日晚间,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拟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或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方式,以自有资金回购公司A股股份,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预计回购价格不超过6元/股。

方正证券称,回购股份将依法注销,或作为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或以法律法规及中国证监会允许的其他方式处置。目前,该回购预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今年以来中国平安表现坚挺

今日市场以茅台为首的白马股普遍下跌,保险股更是遍地哀鸿。中国平安A股下跌5.40%,收于62元,港股下跌2.22%,收于72.75港元。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下跌23.13%,保险板块下跌12.86%,中国平安下跌8.7%。整体表现抗跌,比较坚挺。

中国平安上市以来,募资一次,共计388亿元,公司总计向股东派现24次,共计1000.58亿。

公司2018年分红派息情况:

前三季度归母营运利润增长19.5%

平安在今日还公布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期间业绩。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56.37亿元,同比增长19.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3.97亿元,同比增长19.7%。

2018年平安的业绩报告开始执行国际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如果按保险子公司执行修订前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计算,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为35.1%。

平安个人客户及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9月30日,集团个人客户数1.82亿,同比增长18.7%,其中32.5%的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超5亿,前三季度新增客户中34.8%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具体来看:

1平安的核心金融业务表现稳定

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2%,产险综合成本率优化至96.0%,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521.36亿元,同比增长23.3%。在行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554.25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0.9%,增速为今年三个季度中最快。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率42.1%,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代理人规模达143万,较年初增长3.2%。

期内,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依托公司管理能力及风险筛选能力,前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优化0.1%至96%,在财险公司中领先。

2018年前三季度,为抵抗市场波动和采用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影响,平安资产配置持续优化。截至2018年9月30日,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2.6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

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持续深化。截至2018年9月末,管理零售客户资产较年初增长20.8%,个人存款及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长23.4%、27.4%。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及关注贷款占比较年初分别下降0.02、0.63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至2.00%;不良贷款偏离度119%。

2018年前三季度,资产管理业务实现净利润125.25亿元,同比增长19.4%。

2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战略继续深化

前三季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增长700.4%至54.03亿元,在集团归母营运利润占比6.3%,而去年同期为0.9%。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8,534项,较年初增加5504项。

2018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收入与利润持续增长。在财富管理领域,受金融行业整体去杠杆以及监管新规影响,陆金所控股资产管理规模较2018年第二季度末环比下降6.1%;在个人借款领域,管理贷款余额较2018年第二季度末环比增长11.0%;在政府金融领域,智能财政项目已在南宁、长沙两地上线交付。

金融壹账通是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服务云平台,服务金融机构最多,包括483家银行、42家保险公司、近2,500家非银金融机构。此外,金融壹帐通前三季度风控产品使用量达8.82亿次。

平安好医生以人工智能辅助的自有医疗团队为基础,通过在线家庭医生为用户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同时整合医疗服务网络,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线下医疗健康需求。

平安医保科技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科技驱动管理式医疗服务平台,为国内医保基金管理机构提供全面的“智慧医保”解决方案,其应用场景贯通数据治理、智慧经办、智慧风控、科学决策、精准服务等,已实践出近20种风控模型。目前,平安医保科技已为超过200个城市提供服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