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三板企业IPO过会率持续下行 挂牌企业赴港上市升温)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来37家新三板企业IPO上会,19家成功过会,通过率51.35%,较2017年同期下降明显。且主动终止IPO辅导及撤回材料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携“三类股东”新三板企业成功过会。
随着“新三板+H”框架落地,今年以来已有11家新三板企业宣布拟在港股发行股票并上市。业内人士预计,新三板企业赴港上市的趋势将延续。但赴港上市成本较高,企业需量力而行。
过会率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IPO上会的新三板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过会率呈持续下降态势。
2017年上半年,7家新三板企业上会,6家获通过,过会率高达85.71%;2017年下半年,30家新三板企业上会,20家获通过,过会率下降至60.61%;2018年上半年,上会企业24家,远超2017年同期数量,但过会企业仅13家,过会率降至54.17%;2018年下半年以来,新三板上会企业合计13家,其中6家过会,过会率进一步降低至46.15%。
事实上,“IPO审核趋严”已成为市场各方的共识。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0月以来,合计审核248家企业首发申请,仅141家获通过,过会率为56.85%。相比之下,2017年1月至10月,审核了39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328家获通过,过会率高达83.04%。
根据广证恒生梳理的今年以来18家IPO被否公司的情况,对18家公司提出了六类共计104个问题,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规范运营、财务报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以及募投项目合理性等。以最受关注的盈利能力为例,共问询43个问题,覆盖被否的全部18家公司,占问询问题总数的41.35%,具体包括财务数据(净利润、营业收入、毛利率等指标)的合理性、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
IPO过会率下行,使得越来越多新三板公司萌生退意。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来宣布接受上市辅导的新三板企业73家,2017年同期为351家,同比减少79.20%;同时,59家公司宣布终止IPO辅导,已超过2017全年数据。此外,今年以来69家拟IPO新三板公司终止IPO申请并撤回材料,而2017年全年该数字仅为19家。
广证恒生新三板分析师陆彬彬表示,2017年以来,并购重组审核速度加快,且通过率保持稳定。因此,更多的新三板企业逐渐将并购重组纳入其资本规划。
对于“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由3年缩短为6个月”的影响,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周期缩短后主动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数量有望大幅减少。同时,提交IPO申请的企业总体上可能有所增长。“但从目前情况看,发审委对于企业IPO过会审核并没有放松迹象。前述周期缩短是否会使得拟IPO企业整体过会率提高还有待观察。”
“三类股东”问题获突破
今年以来,携“三类股东”的新三板公司过会取得重大突破。3月13日,携带10户“三类股东”的文灿股份过会,成为首家携“三类股东”成功IPO的新三板公司。此后,芯能科技、海容冷链、捷昌驱动、宁波水表、有友食品等携“三类股东”公司接连顺利过会。至此,今年以来携“三类股东”成功过会的新三板公司已达6家,占全部过会企业数量近三分之一。
所谓“三类股东”,是指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鉴于“三类股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存在层层嵌套和高杠杆,以及股东身份不透明、无法穿透等问题,证监会在IPO发行审核过程中对此进行了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