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股 - IPO观察 - 正文

IPO发审低通过率背后的监管逻辑

来源:证券时报 2017-11-07 08:49:4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IPO发审低通过率背后的监管逻辑)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发审委一直是市场的聚焦点,特别是在新一任发审委换届上任的这一个多月里,IPO发审通过率降至新低、上会问询着重抠细节事无巨细、IPO常态化审核延续,更是让掌握着IPO企业生杀大权的新任发审委委员们吸足了市场目光,他们被称为“史上最严发审委委员”。

在过去的20多年间,证监会发审委始终是证券发行制度中的重要组织,它的职权行使与证券发行核准制密切相关。在核准制下,发审委需要对发行申请人进行实质审查,这就使得发审委处在行政权力与商业判断的复杂关系中,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为了提高发审效率,规范权力运行,今年7月,证监会对发审委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不仅将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成立“大发审委”,还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发审委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通过公示、筛选等方式谨慎选拔发审委委员,一系列制度安排只为在IPO常态发行背景下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所以,投资者看到了,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以来,在保证IPO充足供给的同时祭出了64%的IPO发审通过率,较前三季度八成的通过率大幅下降,并且,发审更侧重询问细节,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5个大类,其中还包含不少相关问题,发审委和发行人一问一答式的问询,多则13~14个,少则7~8个,大部分问题还需保荐机构发表核查意见。可见,新一届发审委延续和加强了监管从严的审核风格,严格审核、严格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谨防上会企业带病过关,IPO发审通过率下降成为了审核从严背景下的显著表象。

这是否意味着低通过率将成为常态?现在下结论尚早,发审通过率高或者低,和上会企业质地、发行人上会时的临时应变能力等息息相关,也会受到很多偶发因素影响,单周或单月的通过率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届发审委的整体审核风格,还需把观察周期拉长,待上会企业数足够多、审核结果足够明确才能明了。不过,从严审核态度已定,本届发审委的审核重点逐步凸显,从被否的案例来看,净利润规模等业绩条件并非是审核的唯一标准,发审委更加侧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财务规范性、内控有效性、商业模式合规性、以及募投项目合理性,重点是抑制IPO财务造假与业绩粉饰,减少新股业绩变脸,以达到把假企业、坏企业、不守规矩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把急需融资、质地优良的优质企业迎进A股的目的。

新一届发审委已展现出新的气象,也勾勒出了新股生态下的监管图谱,即既要通盘考虑IPO企业的数量,更要重视IPO企业的质量,数、量并重,唯有这样,资本市场才能不断的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国际化方向迈进,这是A股不断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