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私募对创业板股关注度暴增 有的看反弹有的称仍谨慎)
据统计,从今年2月份开始,私募对创业板的关注度屡创新高。截至6月份,私募对创业板的关注度增至35.59%,创2016年以来新高。创业板能否迎来生机?上半年领涨的家用电器和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能否再创辉煌?
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股票 投资部总经理李权胜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三季度市场指数并无明显的趋势性机会,但市场结构会比二季度更加均衡。
他认为,目前大盘蓝筹中很多个股估值趋向合理甚至一定高估,传统行业的中盘蓝筹个股和部分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等增长确定以及估值合理的个股,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市场边际增量资金关注的方向。对于创业板,他表示谨慎乐观。
华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对记者表示,他认为上半年领涨的大消费会进入调整阶段,创业板可能迎来反弹。但相对而言,他更看好中证。在超跌板块中,他认为次新板块和军工板块可以布局。
优质成长股沉寂多时
上半年A股以正收益结束了竞跑。截至二季度末,上证综指上涨2.86%,深证成指上涨3.46%,以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为代表的“漂亮50”一路高歌猛进,纷纷创出历史或阶段新高,上证50上半年也录得11.50%的涨幅,创下2016年以来新高。
李权胜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对2017年三季度A股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展望未来一个季度,市场指数并无明显的趋势性机会,但市场结构会比二季度更加均衡,一方面源于二季度大盘蓝筹集中快速上涨整体降低了市场结构性上行的空间,另外二季度市场过度分化表现,使得部分业绩增长确定而估值不高的优质个股未来有一定上涨的潜力。
同样,私募翼虎投资也认为A股难有趋势行情。翼虎认为,在美元指数下跌后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减轻的大背景下,国内政策短期存在两个取向:相对放松国内货币流动性或金融去杆杠进度再次加快,因此股市、债市难有方向性,存在震荡拉锯格局。后市以消费为代表的一线蓝筹将继续保持强势,而沉寂多时的优质成长股也有望开始活跃,市场整体的赚钱效应将继续好转。
而王君则对A股持相对乐观态度,他认为行业配置将更加均衡。“流动性边际改善,经济不悲观的时间窗口将是一个重要的超跌反弹窗口期。待到短周期四季度后期到明年上半年,压力重燃,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再次往复。”
私募机构对成长股预期不一
据统计,今年年初至二季度末,申万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非银金融板块分别以29.84%、18.01%和7.68%位居板块涨幅前三甲,是上半年 A 股盈利能力最强的三个行业。作为“漂亮50”代表的贵州茅台,上半年涨幅高达41.21%。但是大消费是否能持续为投资者带来超额的收益?
王君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他认为上半年领涨的大消费会进入调整阶段。从周期的角度来看,在以往价格筑顶的过程中,消费行业由于其盈利回落的滞后性存在后周期特征。在价格筑顶回落的前期,后周期消费品占优。而在价格回落的中后期,有向成长领域过渡的轮动机制。因此,下半年他相对看好成长股和周期反弹股。
李权胜认为,目前大盘蓝筹中很多个股趋向估值合理甚至一定高估,传统行业的中盘蓝筹个股和部分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等增长确定、估值合理的个股,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市场边际增量资金关注的方向。而对创业板,由于很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不足和整体的高估值,他表示对其持谨慎态度。
“创业板可能迎来反弹”,王君说道,“但是相对而言,更看好中证,在超跌板块中,次新板块和军工板块可以布局”。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从今年2月份开始,私募对创业板的关注度屡创新高,截至6月份,私募对创业板的关注度增至35.59%,创2016年以来新高。
“从估值看创业板不太会有大行情,但从技术指标看有机会。”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杜可君对记者表示,他认为目前创业板的反弹还会持续,但三季度可能还会有一次探底的机会。
统计显示,年初至7月7日,次新股指数累计收跌21.27%,跌幅居两市概念板块前列。今年以来随着IPO的提速,截至7月7日,A股年内共有253家公司成功上市,筹资总额约1275亿元。去年同期,A股却仅有66家公司上市,募资总额约319亿元。市场普遍认为,此前常被爆炒的次新股也是因此熄火。
中证军工指数在4月中旬迎来深度调整,截至7月7日,年内累计下跌11.15%。王君在近期研报中表示,“脱虚向实”和制造业升级是强国战略的核心,而军民融合,特别是军用技术民用化、核心部件国产化则是制造业升级的两个基石。军民融合、军工板块的稀缺性及在一带一路、国防强军等强国战略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任务紧迫性、强大需求性、高度确定性、注入低估性、业绩稳定性,使得其偏高的绝对估值有着坚定的价值支撑。
另外,多家券商也在研报中表示看好军工。开源证券认为在金融去杠杆进入尾声,市场资金面紧张局面有望缓解的背景下,再加上下半年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典等军工相关事件密集,能够为行业提供催化剂,预计2017年下半年军工行业反弹有望延续,但是需注意国家政策调整风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