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审核严防“病从口入” 实际否决率近三成)
IPO审核“严把关”的态势在持续,这既体现于时间的连续性,也体现于流程的连贯性。
权威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已有106家企业撤回IPO申请并终止审查。2017年以来,通过发行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两种情形)接近三成,远高于发审会单环节的否决率,实际审结的通过率约为72.95%。
“严把关”之下,发行人与中介机构的审慎意识开始增强。接近证监会的人士称,今年以来,证监会新受理拟IPO企业64家,申报平稳有序,未出现蜂拥而至的现象,这是市场良性运营机制的一个表现。尤其是证监会加大了对“看门人”问责处罚力度后,相关中介机构更重视执业质量和品牌声誉。
全流程、全环节严防“病从口入”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12日,今年共审结首发企业244家,核准178家,否决22家,主动撤回44家。据此统计,今年以来审结通过率约为72.95%,未通过率为27.05%。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介绍,主动撤回的44家企业情况不一,如安排现场检查的过程中,有11家企业申请撤回;在初审环节,初审会指出企业存在问题后,有6家企业主动申请撤回材料。
申请撤回的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经营状况发生不利因素,导致业绩下滑显著,这个情况占多数;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调整、会计工具的变化来粉饰业绩;另有一些企业自身面临诉讼等个案风险,也有企业涉及战略调整或股权调整。
其实,严把发审关口,严防“病从口入”,并非今年新事,而是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贯彻的精神。
权威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已有共计106家企业撤回IPO申请并终止审查,且部分企业是在现场检查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由此也可以看出,证监会对发行审核的质量把控,不仅体现在发审会这一个环节,而是全流程、全环节的。
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在控制审核质量方面,证监会有很多举措,比如企业申报之后,通过抽签机制进行执业情况检查;再比如在审核的各个环节,对发现有问题的企业、存在风险较大的企业或者需要澄清问题的企业,动员全系统力量安排现场检查。
据了解,证监会在审核首发企业时,有两个着力关注点:其一,防止欺诈发行和虚假披露,通过落实举报、媒体质疑以及现场检查等手段,防范该类企业上市;其二,防范业绩操纵行为,证监会最近关注到一些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或者调整折旧、计提、坏账准备等方式,或者通过人为压低相关费用(比如员工薪酬水平、广告费等企业必要支出)等行动粉饰业绩,这是证监会关注的重点。
良性机制显现 “看门人”更重视质量和声誉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市场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是发行人与中介机构加强了审慎意识,在申报环节,不再贸然往前冲了。
据不完全统计,一般4月份年报出来后是IPO申报的高峰期,但是今年没有像往年一样出现所谓的集中申报、蜂拥而至的现象,证监会新受理的拟IPO企业有64家,申报平稳有序。
上述人士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申请IPO的企业、中介机构更加重视申报质量;其二,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可预期性增强,企业不用起早摸黑来排队。
“这是良性的市场运营机制,说明审核质量的把控,不再仅仅是监管的事情,发行人、中介也开始重视了。”上述人士称,尤其是证监会加大了对“看门人”的问责处罚力度后,相关中介机构更重视执业质量和品牌声誉。
一直以来,证监会鼓励中介机构尤其是保荐机构担负起提高申报质量的职责。如果中介机构发现保荐企业发生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事项,证监会鼓励其主动撤回,这样有助于节省审核资源、降低社会成本。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还向记者介绍,在发行审核常态化后,目前审核周期基本在一年左右,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在提升。
而资本市场不仅仅包括A股市场。这位人士指出,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同的投融资渠道,各取所需,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当然,这涉及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融资手段方式多样化、退出机制完善等制度安排。证监会也正在不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