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初步贯通 中国制造新名片望问世)
近期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项目资产问题研讨会召开,会上讨论了项目进展,目前合肥至上海段已顺利开通,“京沪干线”已初步全线贯通,未来将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相连接。另外,中国电信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化基地(实验室)日前正式落户上海并揭牌,行业试点将扩展至金融、政务、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
跨区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启动 量子“京沪干线”初步全线贯通
中国电信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化基地(实验室)日前正式落户上海并揭牌,跨上海城区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骨干网也将启动,行业试点将扩展至金融、政务、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
据了解,量子保密通信目前已具备产业化条件,它不仅可用于军事、国防安全,还可用于涉及秘密数据、票据以及证券、保险、银行、工商、地税、财政等领域,用来传递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数据,市场需求巨大。
在量子保密通信应用领域,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2012年,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正式建成。2013年,济南建立量子保密通信城域试验网,山东省数十个省直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率先尝试量子加密通信,实现语音电话、传真、文本通信和文件传输等量子保密传输业务。上海也已经启动建设量子保密通信上海总控及大数据服务中心、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总控中心是北京—上海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重大项目的管理、监控、控制和展示中心,负责全网监察和运维指挥。
2015年起,上海电信参与了上海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园(一期)项目,承担“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的网络建设,提供线路和数据机房等服务,实现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在上海的落地和延伸。
截至目前,网络线路总长度超过900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已初步全线贯通,未来将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相连接,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2013年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立项,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协作建设。项目全长2000多公里,将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等地的城域量子通信网,完成远距离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的集成验证、多媒体互联网应用研究、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多项应用示范,并开展技术标准和系统安全性评测认证的相关研究。“京沪干线”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合肥至上海段已顺利开通,预计今年年底全线贯通,并将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相连接,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通信技术创新世界纪录 望打造新时代“国家名片”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潘建伟、张强、陈腾云与清华大学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单位合作,近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称赞其“为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通信最远传输纪录”。
据介绍,量子密钥分发可以为分隔两地的用户提供无条件安全的共享密钥。从1984年国际上首个量子密钥分发协议(BB84协议)提出以来,增加安全通信距离、提高安全成码率和提高现实系统安全性,成为开发实用性量子密钥分发的三大目标。
近年来,中科大潘建伟研究组围绕这三个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他们于2013年首次实现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彻底解决了针对探测系统的黑客攻击,2014年又将安全通信距离拓展至200公里。
今年以来,潘建伟研究组进一步通过发展稳定的双光子干涉技术和系统长时间稳定技术,采用清华大学王向斌教授发展的4强度优化理论方法,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研究员研制的高效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成功地将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安全传输纪录拓展至404公里超低损耗光纤和311公里普通光纤距离,创造了光纤传输距离新的世界纪录,推动兼顾安全和实用的远距离量子通信发展。该实验得到《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的高度评价,称其“是一个杰出的成就”,“打破BB84协议下单光子源的传输终极极限”。
《2016-2020年中国量子通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量子通信在军事、国防、金融等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不仅可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的国家级保密通信,还可用于涉及秘密数据和票据的电信、证券、保险、银行、工商、地税、财政以及企业云存储、数据中心等领域和部门,而技术又相对成熟,未来市场容量极大。另外,我国在量子通信实用化突破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