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发改委呼吁“降息又删除” 央行连夜发了一篇文章

来源:凤凰网 2016-08-04 09:09: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财政部一位官员表示,目前单纯的货币政策效应已经甚微,“大家更寄希望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提振经济,或者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删文可能是由于媒体的过度解读或市场的敏感反应。”

中国国家发改委令人意外地呼吁进一步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随后又删除了这一言论。作者以模棱两可的措辞、在冗长的研究报告末尾提出有必要降息降准,这从来都不太可能改变货币政策。但却反映了决策机构之间就究竟应当由谁来为刺激和改革埋单的争论。

中国货币政策已经完全处于刺激模式

8月3日上午,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子站发文《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下一步建议:“坚定不移降低各种企业成本。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但到了3日下午,上述字句已被删除。此举引发强烈关注。

一些观点认为,删文举动可能隐含了一个信息:到目前为止,降准、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虑范围。

援引,一名接近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的人士表示,这并非是一份已经正式出台、生效的文件,只是发改委政研室一份储备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在发改委政研室有很多,要根据经济形势择机出台或不出台。通常情况下,这类文件就算是能够正式发布,也要经过多重程序,或许还要进行修改。

财政部一位官员表示,目前单纯的货币政策效应已经甚微,“大家更寄希望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提振经济,或者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删文可能是由于媒体的过度解读或市场的敏感反应。”

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和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表示,国家发改委就货币政策发表评论比较罕见,但呼吁降低融资成本也是符合政府总体政策立场的。发改委可能希望融资成本能够更快下调,但它只是决策过程中的一方之词。

这一事件凸显出,围绕谁应当为支撑经济、为改革提供缓冲来埋单,中国的决策机构之间存在不同意见:作为经济规划机构,发改委的任务是要实现6.5%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且推动供给侧改革,降息降准会让它的工作更容易。

中国央行关注经济增速,但也在乎汇率,需要控制杠杆比例。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人员呼吁扩大财政赤字至4%,并对流动性陷阱提出警告,显示他们希望财政政策能发挥更大效力。

中国财政部关注经济增速,但也需要维护公共财政的稳健,因而不愿大规模扩大财政赤字,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货币政策正在失去效力。

生产者物价指数上升降低了实际借款成本

Bloomberg Intelligence Economics认为,年内进一步降息是可能的,但是可能性不高。由于GDP增速未脱离目标区间、对金融稳定的担忧加剧、同时物价走高帮助降低了实际利率水平,因此中国央行目前的倾向可能是维持利率不变。

央行网站3日傍晚的最新文章显示,2016年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点如下: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围绕稳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做好各项金融工作。一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推广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建立了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多种工具,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会议指出,下半年宏观调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人民银行系统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上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民间投资的支持,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扎实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