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证监会1月19日核发IPO新规下首批7只新股 每日仅1只

来源:证监会 2016-01-19 17:3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16“打新”这样玩:沪深各10万市值效率最高

从2016年1月1日起,新股发行将按照新的制度执行,证监会赶在12月31日公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打新不需要提前打款冻结资金,而是在中签后才进行缴款,这对于散户而言,绝对是实打实的利好。

那么,新股究竟要怎么打?配多少市值合适?打新中签率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每日经济新闻》理财部记者通过分析沪深两市不同市值的投资者,分区间进行估算,以图为您找到最有效率的打新方式。

小盘股申购机会均等

回顾此前的打新规则,虽然一样需要配置市值,但散户往往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当仓位很高、股票却都被套的情况下,只能看着新股干瞪眼。而随着新规实施,散户的“双手”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打新不再受股票是否被套的束缚,也无需面临资金冻结的烦恼,直接根据市值配售申购新股,一旦中签,再进行缴款,真正做到打新、买股两不误。

数据显示,2015年6月初25家公司集中发行时,冻结资金峰值最高为5.69万亿元,如取消预缴款,则投资者仅需缴纳申购资金414亿元。可以看出,取消预缴款可大幅减少新股发行中投资者需要动用的资金数量。

此外,另一大利好就是,发行数量低于2000万股的新股,如无老股转让,则全部通过网上发行。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已发行上市的317家企业中,31%的企业新股发行数量在2000万股以下,平均筹资额为2.7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根据最新规定,意味着将有近三分之一的新股不再通过网下询价。对于网上打新来说,配售比例将由原来的90%提升至100%。

这同时意味着,2000万股以下的新股发行,公募打新基金不再具备网下配售的优势。以2000万股的发行数量为例,单张身份证申购上限在千分之一,也就是2万股,而顶格申购所需要配置的市值在20万元,这将使对应市场市值在2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大幅受益,虽然整体中签率会有所下降,但是中签概率和机构均等,这时显然没必要通过打新基金参与,因为一旦中签,散户通过单只个股所获得收益将远远超过打新基金。

如何配置市值最有效率

那么怎么打新才最有效率呢?新规之后,对于资金有限的投资者而言,由于是持股打新,因此最大的风险就是持股市值下跌,所以如果能制定出一个最优的市值比例,也就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对于充分享受打新带来的福利显得尤为必要。

按照打新规则,必须持有一定数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资者才能参与网上申购。具体来说,就是T-2日(含)前20个交易日日均必须至少持有1万元非限售A股市值才可申购新股,沪深分开单独计算;沪市每持有1万元市值可申购1000股,深市每持有5000元市值可申购500股。

值得注意的是,单张身份证申购上限为网上发行额的0.1%,按照最新规定,发行数量在2000万股(含)以下且无老股转让计划,采用直接定价方式,全部向网上投资者发行。

根据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2015年11月账户持有市值数据,记者细分多个市值区间详细分析打新效率。

1.沪深市值各配置1万~5万元此时沪深新股可申购股数在1000~ 5000股,其中沪市为1000的整数倍,深市为500的整数倍。这个区间的市值配置最适合申购发行量在1000万股以下以及2000万~3000万股的个股,之所以说适合2000万~3000万股这个发行区间的个股,是因为一般网上发行比例在30%~40%,如按照40%比例计算,则网上发行数量应在800万~1200万股,从这点上看,跟发行数量在1000万股以下的个股意义相近。

此外,新股的实际申购上限为网上发行额的0.1%,即使出现网上有效申购超过网下150倍,并触发网下回拨网上,这个申购上限依然按回拨前的网上发行额计算。比如此前发行的恒通股份,发行数量3000万股,网上发行1200万股,由于网下回拨网上,最终网上发行数量为2700万股,但申购上限仍为1.2万股。

因此,假设沪深各配置5万元市值,除非是沪深都出现发行数量在500万股以下的个股,不然5万的市值配比,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2.沪深市值各配置5万~10万此时沪深新股可申购股数在5000~ 10000股,这个区间的市值配置适合申购发行量在5000万股以下的个股,其中发行数量在2000万股以内的新股,按新规改成全部网上发行,那么,按2000万股计算的话,单张身份证的申购上限在2万股,10万元的市值配置基本上可以做到不低于50%的利用率,而对于发行数量在1000万股以下的个股,可以完全实现顶格申购。

此外,发行数量在3000万~5000万股的新股,按照40%的网上发行比例计算的话,网上发行数量应该在1200万~ 2000万股,对应的申购上限在1.2万~2万股,此时10万元的市值利用率也能做到不低于50%。

3.沪深市值各配置10万~20万此时沪深新股可申购股数在1万~ 2万股,这个区间的市值配置基本上可以完全覆盖发行数量在5000万股以内的新股。但此时要想做到市值不浪费,则必须尽可能选择发行数量接近2000万股或是接近5000万股的个股,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到顶格申购的同时,市值利用效率最高。

假设市值配置20万元,那么选择的新股发行数量越是小于2000万股,则市值利用效率越低,比如打发行800万股的新股,则市值利用效率就只有40%;同理,打发行3000万股的新股,按40%的网上发行数量,则顶格申购也仅用到1.2万股的额度,明显也是浪费。

4.沪深市值各配置20万~30万此时沪深新股可申购股数在2万股~3万股,这个区间的市值配置基本可以覆盖发行数量在8000万股以内的新股,比如按8000万股计算,网上发行比例按40%,则发行数量在3200万股,申购上限3.2万股,对于市值配置在30万元的投资者而言,此时是最有效率的市值利用,只要低于这个发行股数,也同样存在递减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截至11月30日发行的192家新股来看,发行数量在5000万股以上的仅有43家,沪深各配置20万市值,其实已经基本可以覆盖接近80%的新股;而发行数量在8000万股以上的仅有14家,也就是说,沪深各配置30万市值,基本上可以顶格申购90%以上的新股。

5.沪深市值各配置30万~50万此时沪深新股可申购股数在3万股~5万股,这个区间的市值配置基本可以覆盖发行数量在1.3亿股以内的新股,比如按1.3亿股计算,网上发行比例按40%,则发行数量在5200万股,申购上限在5.2万股,对于市值配置在50万元的投资者而言,就是属于最优的市值利用,而只要低于这个发行股数,依然存在递减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从上述192家新股来看,发行数量在1.3亿股以上的仅有7家,也就是说,沪深各配置50万市值,基本上可以顶格申购95%以上的新股。

中签率最低或破万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截至11月30日之前发行的192只新股,网上投资者中签率平均为0.53%、网下投资者获配比例平均为0.22%。而新规之后,普遍预期中签率将明显下降。这个下降幅度多大呢?记者同样根据自然人投资者的持有市值结构以及发行数量,估算新股的中签率如下(由于机构投资者1万市值以上的仅有6万户左右,远不及自然人投资者数量,因此暂不考虑)。

以发行数量为1000万股为例,假设无老股转让,全部采用网上发行,那么单张身份证的申购上限为1万股,顶格申购所需配比的市值为10万元。因此,对应(上海或深圳)市场的股票市值高于10万元的投资者均可以顶格申购,如果按上海和深圳1:1均衡配置的话,相当于总市值在20万以上的投资者才能真正实现顶格申购。

从11月底持有市值的投资者人数来看,市值在5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资者有317万户,顶格申购数量在317亿股。

再看市值在10万~50万元的投资者(共计1056万户),其中20万元以上的也可顶格申购,这部分投资者按比例均分的话,20万~50万的占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这部分投资者顶格申购数量为“1万股×1056万户×0.75=792亿股”;而10万~20万市值区间的投资者,取中间市值15万元,分上海、深圳各配置7.5万,平均每户可申购约0.8万股,相当于总申购数量在“0.8万股×1056万户×0.25=211亿股”。

再来看市值在1万~10万元的投资者,取中间值6万元计算的话,此时两市如果两市各配置3万元,那么平均每户可打新3000股,根据自然人投资者数量2446万户,估算申购数量在734亿股。

从上面可以估算出,3818万户投资者累计申购数量为2054亿股,对于发行数量为1000万股的新股来说,中签率大概在0.0049%,当然如果1万~10万元市值的投资者中,低位数的占比较大,意味着可申购的数量较少,那么中签率可能会高于0.0049%。

同理,可以得出发行数量在2000万股、3000万股、5000万股、8000万股、1亿股、2亿股、5亿股以及10亿股的中签率,分别为0.0068%、0.0119%、0.0154%、0.0217%、0.0256%、0.0441%、0.0733%和0.1317%。(每日经济新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