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站、金英马公司”这些名字或许对业界和影视剧受众而言有些陌生,但这家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影视公司多年来积累的如《绝代双骄》、《黑洞》、《风云》、《家,N次方》、《茉莉花开》等作品,却为众人所熟知。
昔日拥有不俗“成绩单”的金英马公司最近遇到了不小麻烦。
4月30日,金英马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滕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直言,公司目前最大难处是“缺钱”。由于没有资金,金英马目前人员闲置、剧组停工,新剧无法开拍,仅资金缺口目前就高达约两亿元,而公司资金匮乏现象已经从两三年前就开始出现。
近期忙于和投资机构接触的滕站坦言,公司目前状况一点都不正常。“没有结合资本,公司的业务团队根本发挥不出来。”早前引入投资方禾盛新材(002290.SZ)一度有望深度重组的金英马,在去年10月却因为滕站本人借款担保一事被中止并购。
站在筹资自救“十字路口”的金英马,身上有着不少内地影视公司擅长拍片却不擅财技的影子。如今,这家有着6个剧组团队的影视公司面临着四个团队闲置待工的状态,转型之路仍待破题。
资本“闪婚”无疾而终
成军二十多年来,同期诞生的华谊兄弟(300027.SZ)、光线传媒(300251.SZ)已在多业务布局并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反观金英马资本之路几经浮沉,至今仍未能上市。
能否顺利恢复与入股方禾盛新材的合作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事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的禾盛新材,原计划在去年4月收购金英马26.5%股权后,对其进一步全权收购。然而,在去年10月因“滕站向天策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计借款1.08亿元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最终导致重组流产。
当被问及为何会考虑收购金英马,禾盛新材证券事务代表王文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当时认为影视行业比较好,主要是为提升禾盛新材的“盈利增长点”。“而事前公司并不知道存在这份借款担保,否则会做好信息披露或直接修改收购意见。”
如今,这桩合作以两败俱伤的状态告终,金英马的资本之路又回归到了原点。金英马副总经理杨利直言,这一切都是资本“闪婚”的代价。“双方想的简单,我们期待资金,他们期待我们带来业绩。”
“当时我们急于得到资本市场帮助解决资金瓶颈,很轻率地去做了这个决定,而禾盛新材对影视行业的特点也不太了解,以为投资立刻可以得到回报。双方理念上的差异,造成这次资本合作的道路走弯了。”杨利表示。
根据双方合作之初确立的对赌协议,金英马承诺2014-2016年扣非净利润分别应达到1亿元、1.35亿元、1.69亿元。而据禾盛新材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金英马未经审计营收4869.53万元,净利润为653.76万元,这一表现不仅与既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还直接导致禾盛新材业绩由盈转亏。
对于禾盛新材指责其合作时信息有所保留一事,滕站坦言“相关借款还没还掉,正在努力解决,希望近期能扫清这一障碍”,并强调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事实上,这已不是金英马在资本道路上第一次遭遇挫折。2012年,由于证监会暂停IPO加之公司内部股权有待厘清,金英马上市计划被搁浅。2013年,中视传媒曾宣布拟以10.2亿元收购金英马100%股权,不料很快就在当年10月宣布停止。
资本化的高昂“学费”
在中国影视文化产业30年的发展中,早已从最初单一制片企业延展至上下游产业链、多板块经营,现如今跨界合作、上市募资更是大势所趋。对于一再受挫的资本之路,滕站坦言“管理层在金融方面知识的确存在欠缺。在合约谈判中很容易被套进去。”
金英马的当务之急仍是弥补沉重的资本化“学费”。“资金是首要任务,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让人不敢松懈。”滕站表示。
老牌影视公司如何把握产业的新脉搏,也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拷问。由滕站主掌的金英马正在艰难的转型。
据其介绍,公司在2015年准备拍摄两部电影,并在广告植入、演员经纪人等传统影视公司业务范畴继续深挖,并在未来在手游、文化主题公园、电影电视剧等文化领域把业务扩大。
“影视圈如今做得较好的都是多板块经营,除了影视、渠道还打通院线等资源。企业自身需要升级转换。而金英马如今在衍生产品开发、市场品牌等方面都太受限。”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石川直言,民营影视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足,一旦金融背景欠缺就很难与影视大发展的趋势合流,或将面临逐步被淘汰的危险。“影视具有风险大、盈利偶然性强的特点,没人可以十足保证一部影片最终可以盈利多少。”
为应对以上种种盈利不确定性,影视制片一端的企业也并非毫无机会。“企业最为关键的仍是内容生产,制片企业应注重产品开发,要打造拳头产品。唯有内容为王,当募集资金时才会对资本形成吸引力。”石川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