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A股两融似"虎崽子":券商的爱宠 脾气不好时会吃人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5-01-25 08:4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资本市场从未如此关注过两融,正如两融从未如此立体地被投资者认识一样。

刚刚过去的一周,不断地被起底,不断地被揭秘,投资者们突然惊奇地发现,两融这两融这一券商创新业务,正在成为吼一吼而资本市场震三震的山中“虎崽”。

脾气不好时会“吃人”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是北京一位股民在被“虎崽吃掉”之后发出的感慨。

这位仁兄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一风险,只是没想到“虎崽子”一旦发起威来这么凶狠,也没想到会来得那么快。

其所在营业部的业务总监李峰(化名)透露,这位股民是一位融资者,天生就会与“虎崽子”发生交集。“虎崽子”的全名为融资融券交易,是投资者存入资金(或证券)作为担保物到证券公司的信用账户,借入资金买股票(融资交易)或借入股票并卖出(融券交易),到期之后归还所借资金或股票。

为了保证信用账户的安全,券商会设置一定的担保比例,当担保比例低于130%,信用账户会被强行平仓,卖出股票所得资金偿还券商。强行平仓时,往往成交价极低。若平仓后仍不能足额偿还,还会被券商追偿,这就是“虎崽子”吃人的办法。

“虎崽子”本不吃人,除了发脾气的时候。而这位仁兄,正好倒霉赶上“虎崽子”大发脾气。

这位仁兄大多数资金倾注于股市,担保比例一直处于150%到180%之间的低水平,用他的话说是“最大效率利用资金”,也就是市场上所说的高杠杆。由于是券商股的忠实拥趸,所以其重仓券商股。

1月19日,券商板块开盘跌停,之后在银行等权重股的拖累下,大盘暴跌7.7%。而那位仁兄因为较低担保比例和较高券商股仓位,又无法迅速补交担保物,在暴跌的冲击下被强制平仓,被愤怒的“虎崽子”“吃掉”了。

在这一轮由新增资金和融资盘推动起来的快牛行情中,两融业务尤其是融资业务,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所格外偏爱。

其以小博大的功能,让牛市中的收益迅速放大。

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达到11,184.04亿元,其中,融资余额11,113.63亿元,融券余额70.41亿元,较 2014年增长比率达到217.89%、218.37%和155.95%。

日渐庞大的“虎崽子”成为近期A股持续上扬的重要动力,仅1月1日至16日之间的10个交易日中,A股两市融资买入额就达到10,606.04亿元,买入量达到922.84亿股,平均融资融券交易额占A股成交的19.57%。

同时,参与两融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根据证金公司统计,截至1月16日,国内共有91家券商开展了两融业务,涉及营业部6300家,两融客户数量达到了313.05万名,以上年相比,参与券商数量增加了7.7%,营业部增加了28.73%,投资者数量增加了123.18%。

牛市中,在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逐渐养大了“虎崽子”的脾气。

而1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让习惯了牛市思维的融资客们见识了“虎崽子”发威——助跌大盘创出6年内最大跌幅,也让部分融资客惨遭“虎咬”。

再回看股市暴跌诱因,1月16日,证监会通报了2014年第四季度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情况,对多家券商存在违规情况采取了行政监管措施,同时,证监会两融开户门槛被重新调回到了50万元。

对两融违规券商“打了屁股”,惊吓了平日里乖乖的“虎崽子”。一种惊惶使其上蹿下跳,股市“踩踏”惊显虎威。

如此剧烈之反应,恐怕证监会也没有料到,其当晚就出面安抚,申明券商以前开立的两融账户,即便低于50万也不会强行平仓。如此,“虎崽子”才平静了下来。

数据显示,“股灾”发生的前两天,两融增长数据为负,总规模稍有缩减。第三天起,两融数据开始恢复,1月21日和22日,两融余额达到10956.22亿元和11059.08亿元,环比微增0.43%和0.94%,股指返回至3300点之上。

券商的爱宠

北京的一家券商两融人士称,“证监会整治两融完全在意料之中,发展这么快的业务,如果不时常做几次规范,等真的积累了很多问题再发作,容易成为大的灾难。”

不过,虽然“虎崽子”也会吃人,但它的确是券商们的爱宠。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120家券商共实现收入2602.84亿元,实现净利润965.54亿元。在这120家券商中,共有91家券商开展了两融业务,两融业务实现总收入446.24亿元,占全国券商全部收入17.14%,成为继经纪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之后的券商第三大业务支柱。

当然,众多的投资者愿意冒着高风险,喜欢“虎崽子”。上述北京两融人士告诉记者,“两融应该是当今市场上最低资金成本的融资手段之一了,不仅能放很高的杠杆,操作也不算复杂”,这些特性让投资工具相对匮乏的国内投资者追捧。

该人士表示,目前,投资者从券商融资主流的配资比例是2.54。就是说投资者存入1单位资金到信用账户,通过融资交易,可以购买到市值2.54单位的股票,更有一些投资者为了将杠杆放得更大,将某些证券作为担保物,虽然会以一定的比例(60%-70%)进行折算,但是以证券融证券的方式能够撬动更多资金,将利润最大化。

“虎崽子”的食谱

“虎崽子”长这么快,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根据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开展两融业务的资金必须是自有资金,也就是说,“虎崽子”吃的肉只能是家里的肉,形式上只能来源于券商内部。

沪上某券商人士称,券商开展融资业务的资金主要靠发行金融债、伞形信托、证金公司转融通,以及两融受益权抵押贷款等方式。

金融债和证金公司转融通是传统的融资手段。截至1月16日,证金公司转融资金交易期末余额为1031.05亿元。上述沪上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券商从证金公司转融通融得的资金相对固定,期限也以长期为主,到期之后与证金公司打好招呼直接展期”,可以为券商两融业务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证券公司金融债为券商把握自由度较高的资金来源。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1月16日至2015年1月16日的一年里,券商共发行证券公司债107笔,发行面值总计2,489.15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244笔,发行总面值3981.9亿元。

截至去年底,两市融资余额达万亿。有20家券商的融资余额超过100亿元,华泰、国泰君安、广发、银河超过6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只靠上述来源则远远不够。

与前两种不同,因相对风险较低且运作自由,伞形信托和两融受益权抵押贷款成为券商新宠。伞形信托本质是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通过银行、券商、信托合作,银行理财资金绕道信托,为投资者提供融资,放大杠杆后进入股市。其具体操作流程是,先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认购信托计划,每个信托计划账户分割成若干子账户,融资申请获得通过后,资金便进入子账户,股市投资者则在子账户中操作,而各个子账户又由总账户控制。

银行渠道的资金通过伞形信托大量输血股市,也是当前监管层较为担心的部分。杠杆中的流动性牛市,并非监管层希望的一个能够支持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健康牛市。

另一新宠为两融受益权抵押贷款。齐鲁证券信用业务部高级经理曹淑惠告诉记者,这种贷款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券商将两融信用债权打包成一个资产包,将其出售给银行(或保险),银行(或保险)向券商支付一笔资金,到了约定时间,券商赎回资产包并且支付回购价款的交易行为。券商通过两融收益权抵押从银行(或保险)获得的融资利率基本上在6.1%-6.7%之间,然后以8.6%融给客户,基本锁定1.9-2.5个点的收益。也有券商直接将两融收益权做成资产包,在资管渠道发售,直接向客户融资。

两融收益权抵押虽有便捷优势,但也有其风险。投资者在信用账户中将融出资金买股票,券商将信用账户打成资产包抵押给银行(保险)进行借款,借入资金再作为两融资金融给投资者。几经反复,资金会在银行(保险)、券商、投资者间形成循环,每轮循环被加上杠杆。在一位券商分析人士看来,这种无形中一轮又一轮被放大的杠杆,是两融业务中非常需要警惕的风险。

此外,中信证券、海通等被暂停三个月两融新开资格,但中信证券“快e通”、海通证券“快融宝”等工具被借机推广。以“快e通”为例,其融资额度从5000元到1000万元;T日下单,T+1日就可用,资金不仅可炒股,还可打新,利率8.2%低于两融利息,最大的不同是不仅没有资金门槛也没有开户时间要求。

其实,此次针对两融的规范,证监会并没有想刻意为难“虎崽子”。此次严格监管,也只是打击两融业务的违规行为,为规范两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说白了,证监会只是想矫正其主人养育中的坏毛病。

自两融业务推出以来,证监会一直秉持鼓励创新、放松管制、希望其健康发展的态度,去年3月,还对两融门槛有所松绑。

证监会本还在筹划推出两融新规,计划将两融期限展期,进一步放松两融限制。只不过,证监会此次严惩两融违规,惊吓了“虎崽子”,或许,上述新规推出,将有待观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证券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