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公募基金经理批量下海 催生平台型私募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奔私潮,催生了私募产业链的新商机。其中,平台型私募就是应运而生的新事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原南方基金投资委员会主席、投资总监邱国鹭的最新身份是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CEO,定位于打造业内顶尖的私募基金平台。

据记者了解,伴随着年末基金经理的离职潮,平台型私募正成为行业一种新趋势。

平台型私募诞生

“我现在搭建一个财富平台,希望把全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吸引到这个平台。我们负责产品发行、研究支持、中后台运营和长期资本对接,基金经理专心做投资,为客户创造收益。”邱国鹭表示,他创建了一家私募基金平台,目标是打造汇聚顶尖高手的私募基金平台,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会进入公募基金行业。

邱国鹭有16年基金业经验,他曾是60亿美元私募基金合伙人、跨国对冲基金创始人。搭建私募平台的想法,与其在对冲基金的经历有关。

“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不仅要做投资和研究,还要管产品设计、销售、客户服务、运营等一系列业务,会牵扯投资人的很多精力。”邱国鹭介绍,很多公募基金经理下海创业,但只有2/3的精力是花在投资以外的中后台业务。

“我们可以配备最好的研究支持、渠道资源、资本对接和运营服务,让基金经理可以从琐事中解脱出来,把所有精力放在投资上。”邱国鹭说。

目前,私募基金行业的激励机制是业绩报酬的20%可以分给基金经理。但实际上,私募通过信托、券商以及银行等渠道发行产品,这些中介机构分成有的高达8个点,而私募基金真正拿到的激励报酬约为12个点。

在邱国鹭打造的私募平台,负责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获得的提成丝毫不低于其独自创业。

“我们平台发行的产品,三分之二的提成分给基金经理。”邱国鹭介绍,仅从利润分配机制看,这家私募平台初期相当于免费服务于基金经理,但只要能聚集最优秀的投研人才,长期盈利模式不必担忧。

“私募基金自己出来创业,需要支付不小的发行成本。但现在有一批国内外资金主动找上门来,平台销售产品的成本非常低。”邱国鹭透露,早在一个月前,就有多家海外机构资本(如大学捐赠基金和FOF基金)询问投资事宜。

记者了解到,这家私募基金平台目前已聚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投资高手。其中,公募行业就有“最稳定的基金经理”,自2007年8月至2013年8月,其管理的中银中国基金6年累计业绩在200多只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三。

此外,加盟平台的还有一位民间高手。他是一位快速消费品的销售人员,自2009年开始投资消费品,6年的投资回报达到近30倍。

第三位投资经理有17年从业经验,曾经在亚洲最大的独立基金高瓴资本担任总监,作为团队资深成员参与管理的耶鲁大学QFII帐户拥有骄人的长期业绩。

此外,还将有知名海外对冲基金经理和顶尖投行交易员陆续加入。这些人背景各异,但共同点是投资经验丰富、长期业绩突出,并且在各自领域有显著的过人之处。

新趋势

邱国鹭打造的私募基金公司是业内较早、规模较大的平台型公司。最近一个月,一批公募基金的老将下海,搭建平台型私募正成为行业的新趋势。

“我辞职时想自己注册一家公司,但要找一个跑市场的销售来帮忙,还要搭建研究和中后台团队,琐事比较多。”一位近期正在搭建平台型私募的老总陈俊(化名)介绍,他与同行交流后萌生了搭建私募平台的想法。

“搭建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共同分担研究、办公场地等综合成本,还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实现研究和信息共享。”陈俊介绍,其所在平台初步确定有几位合伙人,既有公募的基金经理,还有券商营业部老总负责产品销售。

在上述私募平台中,基金经理、销售团队和股东间的工作职责和利益分成亦各有不同。

“基金经理负责管理产品,可以拿12个点分成。销售团队和股东各拿4个点。”陈俊介绍,股东负担公司的固定成本,如办公场地、研究员等团队的固定费用。而研究团队奖金则由基金经理从业绩提成中来进行分配。

近段时间,公募行业有几十位基金经理下海创业。在他们看来,加盟平台型私募基金比单独创业更有吸引力。

“自己一个人出来单干,要管公司运营、渠道沟通、团队培养等一堆琐事,没办法集中精力做投资。而加入平台型私募,可以把这些交给平台处理。”一位准备离职的基金经理表示。

除此以外,吸引基金经理搭建平台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聚集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可以快速把规模做大。

“一个平台有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在券商、银行等不同渠道发行产品,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树立公司品牌。”深圳一位近期刚离职的基金经理表示,基金经理出来单干,规模达到50亿就很难再往上突破。而多位基金经理聚集在一个平台,两年内就有可能干到两三百亿的规模。

与私募基金单独创业的精打细算不同,平台型私募无论是在办公场地还是人员招聘都更加“大手笔”。例如,前者只招聘三四位研究员,而后者的研究团队则有近二十位。

机构圈内转发的一则招聘信息显示,某平台型私募招聘研究员分为三个级别:普通研究员要求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底薪是20万元;高级研究员要求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底薪是40万/年;而核心研究员的年薪则是面议。

上海一位从外资投行转身私募行业的老总近期也在招聘资深行业研究员,他希望寻找有三至五年研究经验的分析师,开出的年薪是80万-100万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