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4月6日据中财网:世界零售之王――沃尔玛在2003年度评选中连中三元:其一,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美国2003年最大的500家公司排名,沃尔玛连续第三年名列榜首;其二,在《财富》杂志2003年全球最受钦佩50家公司的名单中,沃尔玛仍高居榜首;其三,在2003年度福布斯首富排行榜中,在排于前10位的名单中经营百货业入围的达6人,光沃尔玛家族就有5人在“十佳”之中。沃尔玛为何方神圣,能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沃尔玛在全球拥有4千多家连锁店,其一年财政年度的收入超过了2200亿美元。在过去的20年中,沃尔玛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膨胀,是全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企业之一,其投资回报率为46%。沃尔玛连中三元的成功案例,让市场对零售业特别是连锁商业开始了一个重新的评估,从中也得到启示:一是2003年百货零售业仍风光无限,其收益依然不薄;二是在前几年IT产业大领市场风骚之后,作为传统产业的百货业仍能再次崛起;三是做大做强百货业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不仅可以造福社会,还能够领先致富,事实上商业网络的致富能力丝毫不低于科技网络公司。
近期市场对消费升级谈论的比较多,但大家似乎都遗忘了商业零售业的存在。事实上消费升级关键在于消费者勇于消费、敢于消费新生东西,而这将给目前的各大商家特别是掌握商业销售网络的带来新商机,因此消费升级的同时将极大的促进商业流通企业的复苏与崛起。今年前两个月,消费品市场商品销售实现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0.8亿元,同比增长了10.5%。商务部发布的《2004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报告》预计,200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增长9%以上。如果按照我国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年均要达到9%的增长水平,按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计算,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是2003年的4.3倍,因此零售商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也将是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受益者之一。而沃尔玛的成功也使我们由衷地希望中国零售行业能在变革中产生“中国沃尔玛”,虽然国内发展连锁商业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已经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显示出其强大的实力。
商业零售业的三大亮点
在我国几乎每一个大中城市都有一两个叫得响的百货商店,它们不仅有大量的回头客,还有几十年形成的无形资产,更有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百货业也是各城市最早推进的代表,只是这些百货业的代表似乎生不逢时,即使先入市场的公司也已被两大新派势力抛在后面,一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百货业,一是本土的民营资本百货业。不过在大并购时代的现阶段,的确存在“中国沃尔玛”诞生的沃土,我们要关注目前已上市的商业零售类股票,特别是连锁商业股。目前我国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百联2003年的销售额达485.2亿元、店铺4357家,但与沃尔玛相比仍相去甚远,充其量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仍坚信:在我们的上市公司中,一定也会出现业绩与股价齐飞的“中国沃尔玛”。即便没有沃尔玛之梦,部分商业零售类公司,本身就具有吸引资本市场眼球的众多亮点。
亮点之一:强大的网络
平台连锁商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强大的网络平台。沃尔玛之所以能战胜群雄,靠的就是价格。而价格策略的实施靠的又是网络——遍布全球的连锁企业网络,一个为降低销售成本、库存压力而立下汗马功劳的互联网络。企业可以利用集中物流配送渠道,控制零售终端,进而控制厂家,使之能够掌握销售主动权,实现规模效应,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最终形成凌驾于工业资本之上的强势商业资本。不管多么强势的消费品制造商,对渠道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在区域零售市场上,零售商的市场占有率决定了与供应商的博弈地位。例如当国美刚刚进入沈阳市场时,强大的海尔仍依赖于中兴、商业城、联营、铁百四大商场,通过经销商向国美供货;而当国美在沈阳市场占有率达到25%时,海尔就直接向国美供货。
在销售规模一旦做大后,企业利润来源将趋于多元化。此时,企业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零售企业所特有的极高知名度、强大的现金滚存实力以及对商品流通命脉的掌控等优势,开发大量衍生业务,从而将优势转化为效益,比如开发自由品牌、介入生产领域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连锁商业强大的网络平台本身就是吸引资本市场眼球的最大卖点,成为商战必争的香饽饽。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在国内连锁商业类上市公司中,谁最先具有强大的网络平台,谁就最有可能吸引众多的买家,从而在证券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金凤凰。
亮点之二:神秘的外资并购
中国入世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为其对全世界的重要承诺,而零售业公司一直为外资并购的热点。嗅觉灵敏的外国连锁巨头其实早已下手,并在悄然抢占中国市场。按照加入世贸的有关规定,2004年12月11日前,我国将取消对外资投资商业领域的各项限制。目前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我国,还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正随时准备进入中国,在我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企业占拥有万平方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根据统计,截至2003年9月,我国商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大多数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世界零售业排名前三位的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以及好又多、普尔斯马特、万客隆、大润发、吉之岛、乐购、易初莲花等在不断抢滩登陆。可以预料,随着商业领域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外资商业将会更多地进入。
由于国内零售企业存在店面选址上的博弈,经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市场即地址的选择。为此,商业用地正在成为稀缺资源。而外资在进入后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对其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这是个双赢的模式。外商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而且可以借助低成本购的壳资源,注入其在中国的业务和资产,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占领我国市场、拓展融资的渠道,从而分享中国零售市场迅速成长所带来的利润。其中沃尔玛和中信在上海牵手,组建华东沃尔玛百货;家乐福则是分别与辽宁成大(600739)、ST昆百大(000560)、津劝业(600821)进行合作与合资;而西单商场(600723)也引入了台湾太平洋百货的概念。毫无疑问,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外资进入政策的放宽,零售业外资并购题材必将风起云涌,有望成为证券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亮点之三:迷人的内资重组
目前国内的连锁商业已成了香饽饽,一方面外资并购在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国内零售商业企业也在纷纷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加速扩张,内资的并购重组将会使一批连锁航母浮出水面。《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支持定向增发,而换股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将是产业大并购的基础,借此契机,连锁商业企业的内资重组必将会全面启动。事实上这种启动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由四大商业集团合并而成的百联集团,不仅是中国零售业的翘楚,也是各地零售业重组和整合的典范。实际上在上海商业重组如火如荼的同时,各地政府和强势零售商都在谋划对本地区零售商业的全面整合。南京成立分别以南京新百(600682)和南京中商(600280)为核心的两大商业集团;华联综超(600361)拟收购处在大连、长春、江西、安徽、呼和浩特、苏州等地的6家综合超市,意欲成为中国民族商业中的超市航母;广州也欲以广百集团和广州友谊集团为龙头整合广州市零售业。事实上,从今年开始,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区域性的零售业重组必然呈加速趋势。
寻找中国的“沃尔玛”
为了应对挑战,国内商业领域的企业必须提前“强身健体”,商务部张志刚副部长在3月16日表示,要构建中国的大流通体系,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的商业航母,国家力争在5到8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16家公司被初步选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其中零售企业占大多数。而根据商务部改革发展司的调查,2003年我国前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达到2704.2亿元,店铺总数达到10321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9%和35.1%。2003年实现合并的上海百联集团以销售额485.2亿元位居30强榜首。大连大商集团、北京国美电器、北京华联集团、家乐福中国分别排名第二到五位。名列第六到三十位的分别是:上海农工商超市、苏宁电器、三联商社、华润万家、苏果超市、上海永乐家用电器、北京物美投资、武汉武商集团、重庆商社、新一佳超市、沃尔玛中国、江苏文峰大世界连锁、锦江麦德龙现购、家世界连锁、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江苏五星电器、好又多超市连锁、北京王府井百货、武汉中百集团、重庆百货大楼、北京超市发连锁、利群集团、深圳人人乐连锁、江苏时代超市和北京新燕莎。
在2003年连锁企业前30强中,上市公司包括了百联集团(一百、华联)、大商集团、北京华联集团、三联商社、武商、王府井百货、武汉中百集团与重庆百货。而在2月下旬1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流通企业负责人,被邀请到中南海参加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主持召开的“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这些公司包括友谊股份、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大商股份、武汉中百、三联商社和王府井等7家商业类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的重点商业企业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因此未来的商业航母也必然会从上市公司中产生,由于国家将在体制、发展战略、管理、资金、技术、网点、人才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扶持,这些被选择的公司必然在未来的经营业绩有较大的提高,将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题材。中国的“沃尔玛”必将从这些商业航母中诞生,应予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