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华大智造(688114)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3 14:21: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大智造(688114)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与代码(2024)》的规定,公司所处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代码:CG35);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17年第1号),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

    1、行业的发展阶段

    (1)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多元化

    基因测序行业始于生物技术的迭代,加速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相较于其他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有通量高、准确性高、成本低的特点,是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普及的主要推动力,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主流测序技术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单分子测序技术也在准确度和通量均有所提升,并呈现出与高通量测序技术互补的应用特点,在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结构变异分析,微生物等应用上逐步增加。

    基因测序行业仍呈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强且市场份额大的特点,华大智造、Illumina、ThermoFisher市场占有率合计近87%(按收入口径计算),单分子测序代表企业PacificBioSciences和OxfordNanoporeTechnologies合计市场占有率约8%。龙头企业凭借其源头性技术和完整的专利布局、全面的产品矩阵和快速迭代能力、广泛且深入的商业化体系和强大的学术服务能力,构筑起了技术壁垒并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并占据优势地位。随着供应链成熟以及技术普及,全球范围内涌现了新兴基因测序仪企业,包括UltimaGenomics、ElementBiosciences、真迈生物等高通量测序企业,也有齐碳科技、普译生物等单分子测序企业,以细分领域突破为发展契机,行业格局逐渐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多组学应用蓬勃发展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发展,也带动了多组学应用市场兴起与扩容。测序技术在临床领域上比如生育健康、肿瘤和感染等领域快速应用,除了基因组之外,RNA-seq及Transcriptome在癌症的临床前研究及药物发现中发挥巨大作用。测序新技术比如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等逐步拓展到多组学领域,探索一台设备同时实现DNA、RNA、蛋白等多种生物标志物读取。进一步细分市场到科研、转化应用及临床层面可以发现:报告期内科研市场呈现单细胞和时空组测序量大幅增长,并开始获得转化医学研究者和药厂的认可。此外、农业分子育种、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领域也逐步开始采用测序技术赋能,通过对动植物或微生物基因测序获得大数据为农业育种和环境保护等助力。

    (3)应用场景扩张与成本下探双轮驱动的智慧实验室需求扩容

    随着基因测序通量指数级提升以及成本持续下探,应用场景向临床诊断及大规模队列研究加速渗透。这一技术演进对实验室运行模式提出革命性要求:高通量需求使传统人工操作面临效率瓶颈与精度波动,成本下降压力倒逼运营体系优化,而临床诊断等场景的标准化刚性需求进一步凸显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行业对具备全时运行能力、可消除人为误差且支持柔性配置的实验室智能自动化需求呈现刚性增长。

    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慧实验室具有以下发展趋势:①人工智能与移液工作站,开源API支持的模块化硬件,LIMS等实验室运行及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将加速实验过程的智能化协作;②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结合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推动智慧实验室向方案自适应调整、流程智能决策等更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③通过引入LLM底层算法,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标准实验SOP的训练模型,设计并模拟覆盖基因组、蛋白组、细胞组学在内的多个应用领域的实验方案,从而实现生成-验证-优化-监控的自驱动实验循环。全球智慧实验室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海外供应商Tecan、Hamilton、BeckmanCoulter、Agilent、Revvity等,以及国内供应商华大智造、镁伽科技等。上述企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产品技术、市场渠道等方面较为成熟领先。海外企业占据了智慧实验室行业的主导地位,而国内企业同样受益于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公共卫生防控意识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产智慧实验室集成度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2、基本特点

    基因测序行业作为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与创新密集的高新技术领域。近年来,国产测序仪厂商通过持续攻坚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与品质口碑,推动行业格局根本性转变。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凭借技术创新、渠道拓展及市场布局的前瞻性策略,依托先进技术平台与服务体系,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持续缩小与国际领先品牌的差距,向并跑乃至领跑目标迈进,标志着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已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3、行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持续发展,但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近年来,全球各国政府对生命科学及医学的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旨在促进个性化医疗、生物制药、生物制造、农业创新等领域的产值的提升,争夺价值万亿的生物经济市场的领先地位。除基础科研外,全球代表性政府及组织对生物科技年均投资额合计超50亿美金,积极布局生物数据资源挖掘、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基因细胞疗法等新产业。目前全球共有超50个国家或地区宣布或已启动国家级群体基因组项目,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完成超千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推动了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研究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2024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产业化进程,推动5G/6G、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医疗装备,为基因测序仪器与智能化技术结合指明方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伴随世界各国对生命科学及工程生物学的重视,各国对生物信息安全的监管趋严,国际科研合作和商业行为受到一定地缘政治压力。2025年4月4日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受关注国家实施数据访问限制,关闭了21个受控访问数据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基因组-表型数据库dbGaP和部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北京、深圳、上海市政府发布相关政策力挺创新药械行业发展,强调整体链条优化(研发-审批-应用)与数据自主可控,基于自主设备及高质量大型队列及专病样本库的建设,加速多组学技术升级和数据服务生态构建,加速临床试验启动和审评权限扩展,支持出海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上述政策彰显了生命科学研究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明显的战略地位,也提示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全球化运营带来风险。企业需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坚持本地化运营,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影响。

    (2)新兴公司涌现,市场竞争加剧,全矩阵产品及多组学整合分析为产品发展趋势

    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客户需求由单一的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向多元化解决方案转变,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已成熟运用在人群队列研究、新药研发与创新、微生物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肿瘤诊断治疗等场景,并在多组学研究、农林牧渔、食品安全、海关检验检疫、肿瘤早期筛查等新兴应用场景呈现巨大发展潜力。市场扩容和需求多样化为新兴测序公司带来机会。随着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的准确度及通量提升,全长RNA转录组、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DNA修饰检测等层面也会有新的科学发现。测序技术与平台的科研基础设施属性,为多技术融合和多组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支撑。通过PrepALL模块化衔接样本制备、质控、文库构建、测序及分析解读等流程,以适应公共卫生、农业育种、动物疫病、食品安全、司法教育等非医学领域应用。头部公司推动多组学方法融合,包括转录组和表达组的共检测和分析、RNA和蛋白标志物的原位检测和分析。甲基化及蛋白标志物在癌症早筛、神经退行性病变及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中体现出临床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多组学整合分析的发展。

    (3)人工智能赋能基因测序,驱动生命科技变革与未来发展

    在测序仪产品层面,针对基因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模型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单核苷酸变异(SNV)和小型插入/缺失(InDel)片段的变异检测准确率,更能够针对基因组中的复杂区域进行模式识别与分析。通过持续迭代优化算法模型,基因测序平台可实现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数据产出;并且其配套的软件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分析,以满足科研探索、精准医疗、个性化诊疗等高标准场景的需求。特别在疾病诊断预测上,AI整合多源数据,提高肿瘤、遗传病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缩短诊断周期。药物研发中,基因测序数据借助AI工具加速靶点筛选、设计化合物分子、优化临床试验、降低成本。

    在实验室智能自动化层面,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生命科学实验室整体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的仪器、物料、环境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复杂任务工作流的自动化管理与编排,替代传统实验室中对人工操作与历史经验的依赖,解决效率低下、数据不一致、操作不合规等问题。同时,自动化实验室中的“数据生成—AI学习—流程优化—产生新数据”过程,形成了一个可以持续迭代、自我改进的闭环,通过数据驱动让算法可以持续优化。这种由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的智能化路径,可以显著提高实验过程的效率和稳定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推动生命科学行业的规模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发展。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情况

    2025年是公司“全读长”战略的决胜之年。公司把握生命科技多组学融合与AI深度赋能的双重浪潮,并推动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将原基因测序仪业务、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及新业务板块,整合为三大主要业务板块:全读长测序业务(简称“SEQALL”)、智能自动化业务(GenerativeLabIntelligence,以下简称“GLI”)以及多组学业务板块(简称“OMICS”)。

    其中,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的研发和生产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现已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大规模商业量产级短读长与长读长测序产品的企业,构建以“全读长”(SEQALL)为目标的全流程工具矩阵。

    2、主要产品及应用场景

    (1)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

    当前,公司已构建覆盖长、短读长测序技术的完整测序产品矩阵。为进一步凸显公司在全球测序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技术整合优势,公司将原基因测序仪业务战略升级为“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长读长与短读长测序解决方案。报告期内,短读长产品线,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可在24小时内产出Tb级别数据的桌面式测序仪T1+;开发了G99超大尺寸载片实现通量升级;E25融合AI人工智能技术,推出闪速机型G10-FR(原E25Flash),将普遍应用于病原宏基因组检测的SE50读长测序时长压缩至2小时,大幅提高测序效率。长读长产品线,高通量纳米孔测序仪G400-ER正式进入规模化量产与客户交付阶段。目前,公司SEQALL业务板块已实现短读长与长读长的大规模商业化量产,构建起全球范围内唯一覆盖激发光、自发光、不发光三种不同测序技术、兼具高精度与高通量的全读长测序工具矩阵,有效突破数据质量与测序通量之间的传统技术边界,为多组学研究、精准医疗及生命科学前沿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产品主要包括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测序配套试剂、建库试剂等核心耗材。上述产品覆盖高通量测序中的文库制备和测序反应等关键环节,可广泛应用于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靶向捕获测序、表观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细胞组测序及时空组学测序等多种跨组学应用场景,为科研机构、临床检测实验室及药物研发企业等用户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测序解决方案。

    (2)智能自动化业务板块(GLI)

    报告期内,基于实验室智能自动化发展逻辑与对客户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化理解,公司将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升级为智能自动化业务板块(GLI),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技工具领域的融合与应用,此业务板块包括四大类产品:AI智能化产品、通用自动化产品、通用计算存储产品和智惠实验室方案型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从“厘米级”实验室到“工厂级”生产实验室进行产品开发及升级;αLabStudio智能实验室管理平台、AlphaTool智能移液平台等产品的推出,使公司GLI业务实现从“中枢大脑”“智慧孪生”到“智能四肢”的转变,以工程制造业升级助力用户实现测序全场景贯穿。同时,公司已发布自研智能体PrimeGen(成果发表于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后续将审慎评估其工程化转化路径,作为GLI体系的潜在能力扩展。

    (3)多组学业务板块(OMICS)

    结合生命科学领域多组学发展趋势及公司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公司将原新业务板块升级为多组学业务板块。该板块业务主要包括细胞组学技术平台、时空组学平台、新领域应用组合产品、ATOPlex多重PCR定制化平台、影像组学平台、超低温自动化生物样本库等,以及售后维保服务和产品技术支持服务。

    (三)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1)采购种类与供应商选择

    公司仪器设备采购的原材料种类主要包括光学器件、流体器件、自动化器件、机械加工件、电子电器件等;试剂耗材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酶、合成引物等;测序芯片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晶圆、机械加工件、辅材等。公司采购方式主要分为定期计划采购和临时性采购等方式:定期计划采购模式主要针对直接生产物料,对于包括研发物料、低值间接用料、设备、软件、服务等此类一次性或临时采购项目,则执行相对灵活的采购政策。在供应商管理上,对于供应来源多样的情况,通常维持由2家及以上的供应商进行供货,采取阶段性滚动议价的方式;如供应来源较单一,则一般采取年度阶梯价方式议价。

    (2)采购制度与采购流程

    公司的采购管理文件覆盖采购需求管理、采购供应商管理、采购议价管理、采购合同管理、交付管理、付款管理、采购质量管理等主要采购环节和内容。

    针对采购的主要业务行为与采购管理流程的关键业务环节,公司主要通过采购控制程序、供应商管理规程、物料认证管理规程、不良品处理程序等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指导和规范。

    (3)外协生产

    为减少非核心设备成本投入、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优化人员配置,公司将部分低附加值、工艺简单的零部件通过委外加工及外协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在该模式下,大部分外协加工件的图纸均由公司进行设计并提供,外协厂商根据所提供的图纸要求进行加工、装调、合成等步骤。公司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及评审标准,以保证外协加工件的质量能符合公司的生产要求。

    2、生产模式

    公司坚持全球化生产运营,国内生产基地分布于深圳、武汉、青岛、长春、昆山等区域,分别具备试产、量产、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能力;国外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拉脱维亚和美国。全球布局、统筹规划,为公司开拓海内外市场构筑长期、持续、稳定的供应能力。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同时采取订单装配(ATO)与库存生产(MTS)的生产模式,总体按照以销定产、适量备货的原则和方式,由总部依据销售预测、订单及库存下达要货计划,各生产基地负责生产交付与质量管控。

    公司以“四数六化”为建设理念,未来将持续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通过关键生产数据支撑生产工艺流程优化、质量及效率提升,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商业价值,实时触达客户需求。

    公司生产过程持续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将精益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执行生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标准操作规程和产品工艺规程。

    3、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主要包括直销模式和经销模式。

    (1)直销模式直销模式是指公司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客户。公司通过专业团队整合各部门资源,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和提供专业服务,与关键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其他客户群体的开发,逐步提升公司整体市场份额。针对行业特点,公司也面向主要客户提供授权生产销售或定制化开发生产业务。公司利用技术优势,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协同开发,授权客户按照其品牌进行生产、上市及销售。

    (2)经销模式经销模式是指公司先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销售给终端客户。对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客户,以及集中度不高的行业领域,公司通过与经销商的合作,借助经销商的渠道、团队和其他资源优势,从而快速打开和占领市场。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国内外针对生命科学及工程生物学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在技术演进与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下,以基因测序技术为核心的多组学技术体系(涵盖基因组、转录组、甲基化组、蛋白组、影像组、单细胞及时空组学等),作为精准医疗底层基础设施的不可替代性地位持续巩固,为生命科学领域从科研探索到产业转化注入核心动能。

    与此同时,以DeepSeek为代表的前沿AI大模型,正加速演进为前沿科研及精准医疗的核心“智能引擎”。其强大的能力深度赋能基因测序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蛋白质/引物设计与优化、实验室智能自动化、核心的基因数据分析、疾病诊断预测与药物研发等。伴随多组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与算力成本持续下降,“AI+医疗”的深度融合将显著加速基因测序技术的普惠化进程,深刻重塑未来人类健康管理的模式。

    为巩固并强化在生命科技工具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公司秉持“技术升级驱动增长、业务协同创造价值”的原则,对原有三大业务线进行了战略性升级:为顺应长短读长测序技术融合趋势,将基因测序仪业务板块升级为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为实现实验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目标,将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板块升级为智能自动化业务(GLI)板块;为革命性地解析复杂生物系统,通过深度整合基因组学、细胞组学、时空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数据,系统揭示生物分子互作网络,将新业务板块升级为多组学板块(OMICS)。当前,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的研发与生产已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然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加剧了国际科研合作与商业行为的复杂性;叠加近期全球宏观经济低迷,各国科研经费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部分实验室推迟设备更新与项目扩张;临床转化周期延长,即便技术成熟度提升,但多国资质认证流程仍存在滞后性,拖累产品临床商业化节奏。此外,测序上游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加剧短期抑制行业增长弹性。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132.14万元。其中,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实现收入89424.54万元,同比下降12.15%,按照测序仪产品类型划分,仪器设备实现收入29765.96万元,同比下降23.18%,试剂耗材实现收入55455.76万元,同比下降6.30%;智能自动化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1171.38万元,同比调整后的智能自动化业务板块收入增长0.39%;多组学业务板块实现收入8536.21万元,同比调整后的多组学板块收入增长40.01%。

    尽管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基因测序及其驱动的多组学技术作为前沿科研与精准医疗战略基石的地位长期稳固。基因测序上游行业深具“精密仪器+专属耗材+高黏性服务”的强绑定特性,其商业模式本质是以设备为入口、以耗材服务为盈利核心的“超级剃须刀”体系。因此,测序仪新增销售的市场份额是驱动后续试剂销售及收入增长的关键前置条件,抢占设备市场份额即意味着锁定下游客户的长期价值。近年来,国内外新兴厂商通过激进扩张策略加剧竞争,导致上游产品价格承压;虽然终端设备需求持续提升,但整体市场增速趋于平缓。展望未来,公司认为,伴随全球降息周期开启、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医院自建测序平台需求释放以及新兴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终端检测与科研需求的增量将驱动行业重回两位数增长轨道。在此预期兑现前,公司将全力聚焦于提升测序仪及配套设备的新增销售市场份额,将此确立为现阶段最核心的战略目标。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SEQALL)仪器销售总量超700台,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0.35%。按应用领域划分,科研领域设备新增销售91台,同比增长30%;临床领域设备新增销售553台,同比增长72.81%。在持续巩固市场份额的同时,公司深入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着力优化经营、规范运作并积极加强投资者沟通。报告期内,公司扎实推进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经营效益逐步改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0258.25万元,同比减亏37.55%;期间费用(不含财务费用)为82747.8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7.04%。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聚焦核心战略,深化提质增效,致力于提升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

    1、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驱动全产品矩阵升级,AI融合夯实生命科技工具领军地位

    公司持续大力推进以基因测序仪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工具创新研发、迭代升级且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方位夯实专利战略布局,全面且深入地拓展丰富产品线,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提升公司在新产品和新场景等多元领域的开拓能力,强化市场竞争力,以稳固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三大业务板块进行产品线更新并持续推进产品矩阵新布局,其中:

    (1)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

    短读长测序(高通量测序)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G99测序仪FCS/FCU双规格载片。FCU载片升级:单载片Reads数达200M,单RUN通量突破240Gb;FCS载片Reads数40M,11小时内即可完成PE150测序。平台全面支持SE100/PE150/PE300读长及第三方接头,可灵活/并行测序第三方或公司文库,显著降低平台切换门槛。创新试剂App-D(兼容第三方接头引物)与高效Onestep试剂,共同驱动测序进入快车道。

    公司发布了全新桌面式基因测序仪T1+,系全球首款24小时产出Tb级数据的桌面设备,速度领跑同类机型。T1+新增DNBMake&Load功能模块,首次将DNB制备和加载功能集成在测序仪机内,可实现高质量的一键制备DNB,制备结果可直接用于测序,推动“文库上机、数据当日达”时代。另外,针对不同用户群体,T1+提供2种配置选择(T1+、T1+A),其中,拓展机型T1+A内置生信计算模块,可针对特定应用自动启动高级分析。

    公司发布了基于E25的生成式AI赋能闪速测序设备G10-FR,融合生成式AI、自发光生化与半导体图像传感(“AI+BT+IT”),与G10-FR测序试剂套装搭配使用,可实现最快2小时完成SE50读长测序,真正实现“快人一步”,可满足更多应用对于极速测序的需求。

    公司完成高通量测序仪T7的甲基化测序性能优化与算法升级,实现对甲基化文库的高质量测序,并拓展表观组学应用适配能力:既支持100%纯甲基化文库测序,亦满足甲基化与其他碱基平衡文库的混合测序需求。在时空方面,T7时空可视化试剂套装在现有石蜡包埋样本转录组测序方案基础上,新增新鲜冷冻新鲜样本转录组测序及蛋白转录组测序应用适配,进一步扩展实验样本选择范围和研究方向;同时,专为混测需求进行优化,支持FF样本转录组与蛋白组文库混测,实现更广样本兼容性、更多组学共检测、更稳定的数据产出。

    长读长测序(单分子纳米孔测序)方面:

    公司推出全球领先的单芯片通量最高的纳米孔测序仪G400-ER,该产品凭借单芯片高通量、超长读长与实时测序等优势,为科研、医疗及工业领域等应用提供强大支持;在文库构建方面,公司对现有试剂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省量、提质、提速。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建库投入量减少30%-90%且建库时间缩短50%-70%的同时,提升了检测准确性。公司推出CycloneSEQ96条形码文库制备试剂产品,支持单次反应最多96个样本的混样建库测序,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同步基于CycloneSEQ平台推出三大解决方案——CycloneSEQBulk全长转录组测序、单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全质粒测序组装,覆盖样本提取至报告生成全流程,助力用户高效开展全长转录组解析、基因组重复区/功能特性/环境适应性研究及质粒结构与功能分析。

    基于SEQALL测序策略,公司提供兼具高覆盖度与高精度的基因组信息,广泛应用于复杂结构变异识别、单倍体差异解析及甲基化等修饰直接捕获;通过技术融合深化泛基因组解析、靶点开发、疾病诊断与现场检测等多元场景。

    (2)智能自动化业务板块(GLI)

    公司GLI业务通过“标准化定义”整合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及试剂耗材,构建涵盖AI智能工具、通用自动化设备、计算存储产品及智慧实验室方案的模块化产品库,并配套耗材库提供AI赋能的“Design-Build-Test-Learn”全流程闭环解决方案及参考方案库。该体系已赋能多组学、分子育种、抗体筛选与生物制药等领域,推动实验室从人工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突破数据-算法互哺瓶颈,加速实验室软硬件落地与运行效能释放,提升整体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激发“AI+生命科学”潜能。

    智能信息化平台--通用AI模块,作为GLI业务板块的神经中枢,报告期内对此模块产品完成智能升级进化,为全新的GLI业务提供核心算力保障。其中:

    发布干湿协同多智能体系统PrimeGen以大型语言模型为中枢大脑,联动四大智能体形成闭环协作,将依赖专家经验的引物设计与实验执行流程,转化为智能、快速、稳定且可标准化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为靶向测序进入“自动驾驶实验室”奠定基础。该系统目前围绕呼吸道病原检测、遗传病筛查等方向开展方法学探索,并对疾控、口岸监管与生物医药等场景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未来该系统完成工程转化落地后,将深度融入ATOPlexFast产品体系,以智能协同、高效精准、灵活适配,推动靶向测序向更高效自动化方向演进。

    升级智能实验室管理平台αLabStudio,以AI大模型深度赋能为核心,通过支持实验流程设计、产线运行监控、智能排产调度及设备脚本生成,实现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无人化管理,推动科研效率与精准度显著提升。

    升级生信分析模块αCube,为AI大模型、多组学及高通量测序提供强大的软硬件支撑,显著提升基因数据分析的精准度、自动化水平与计算效率。AI深度赋能方面,预置多款开箱即用的基因智能体(AIAgents),覆盖变异识别、多组学关联等核心场景,同时支持Agent定制开发。凭借超强算力、高性能存储、AI赋能及灵活定制的显著优势,αCube已在疾控、海关、环境等领域应用,并持续拓展至生命组学、分子育种、生物制药等广阔市场,助力驱动生命科学领域创新。通用自动化模块,作为智能自动化业务板块(GLI)的核心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多个产品上市升级为全新的GLI业务提供基础硬件保障。

    发布全新液体处理平台PrepALL,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精准契合了全球实验室自动化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让用户根据不同的移液任务需求自由组合和更换模块,灵活定制需要的移液方案。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在多领域关键应用中提供高精度性能,使各种规模的实验室都能简化复杂的工作流程,为基因组学、药物发现和分子诊断等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发布全新全自动文库制备系统GenSIRO系列的低通量款GenSIRO-16;该产品设计符合各省市、国家推动的“样本不出院”政策导向,降低了测序检测开展门槛,并获得相关临床应用资质。升级智能移液平台AlphaTool,搭载实验室智能管理平台αLabStudio,系统强化开放生态,开放API接口实现与第三方系统的数据互通,实现模块自由拼装+AI大脑。

    升级移液机器人Smart8软件功能,推出3D实时可交互台面,可实现高精度还原现实世界台面,台面信息实时可及;新增八通道定量模块,30分钟内可完成96个样本定量流程,适配分子生物学、临床检测等领域;在自动化移液指令HitPicking中,执行方式可以基于孔位位置进行智能优化,提高其并行处理能力。

    升级分杯处理系统STP-B1000,在原有精准识别与高效分装血浆白膜能力的基础上,新增了血清识别分装能力,拓展应用场景。

    正式推出面向水域环境监测领域的玄龟环境DNA采样器与便携式智能水样采样设备,适用于野外原位过滤与污水分时采样的场景,显著提升环境智慧监测能力,赋能eDNA测序,为用户提供从采样到出报告的一站式产品方案。

    围绕智慧实验室解决方案,公司推出高通量酶筛选平台,以自动化硬件、AI算法与多组学工具的深度融合,联动克隆挑选仪、移液工作站等10余种设备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操作。该平台通过AI优化突变位点与实验条件,自动化采集数据并动态调整模型参数,使筛选成功率较传统方法提升3倍,单次可处理超1000个突变体,为合成生物学与工业酶开发注入高效自动化动能。推出高通量噬菌体展示平台,其融合自动化硬件、AI算法与多组学工具,联动10余种设备达成全流程无人化。借助AI驱动的动态条件优化算法实时调控菌体包装效率与展示稳定性,结合高通量移液技术实现超高通量噬菌体克隆并行筛选,通量较传统方法提升超20倍,赋能抗体发现与高通量血清学检测。

    公司不仅为测序等特定细分市场提供智能自动化的专业解决方案,也为广泛应用场景提供标准化产品。未来,公司将使AI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嵌入生命科技工具领域,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和多组学整合方向发展。

    (3)多组学业务板块(OMICS)

    细胞组学方面,发布了全球首个单细胞领域革命性产品--全流程无人值守自动化文库制备平台DNBelabC-YellowR16,从细胞液滴包裹、文库制备再到文库定量,真正实现全流程无人值守,在释放人力的同时解决传统单细胞手工操作复杂、通量低、数据波动大的问题,让单细胞测序技术逐渐走向规模化和标准化。

    与XpressGenomics共同推出了MGIEasy高灵敏全长转录组文库制备试剂盒套装,无需特殊实验平台,即可实现从1个细胞或10pg总RNA起始量进行文库构建,进而获得实验对象的全转录本覆盖。通过对构建文库进行测序,可以实现基于UMI计数的高精度基因表达定量。分析软件生成的结果文件可用于转录本覆盖分析、SNP检测以及可变剪切事件的识别,支持多种下游功能性研究。

    时空组学方面,基于Stereo-seq技术“纳米级分辨率”与“厘米级全景视场”的双重优势,报告期内,时空转录组FFV1.3兼容mIF、时空蛋白转录组Stereo-CITEV1.1及时空转录组FFV1.3大尺寸芯片完成升级。升级后的Stereo-CITEV1.1方案适用于新鲜冷冻样本,在同一张组织切片实现转录组和超高重蛋白原位无偏共检测,相比Stereo-CITEV1.0版本可实现更高的基因和蛋白捕获水平。时空转录组FFV1.3大尺寸芯片升级后拥有超高分辨、超大视野范围、空间单细胞分析能力、支持尺寸定制化以及全物种和多染色方案的高兼容性等核心优势,可真正实现器官和生命全景分子细胞图谱的绘制。

    蛋白组学方面,推出了多组学分析仪MGISEQ-2000RSFluoXpert定制抗体Panel,打造mIF全流程自主化解决方案。从核心染色试剂、智能检测仪器到专业分析平台的全流程自主化解决方案,简化繁琐的抗体优化流程,进而显著提升肿瘤微环境解析、免疫治疗评估及生物标志物发现等空间蛋白组学研究方向的效率和可靠性。

    影像组学方向,升级了远程超声、智能超声、掌上超声、云端诊疗系统等产品。小型化便携式掌上超声设备,针对高海拔等极端环境进行了升级和优化,成功在珠峰8000米以上的极端环境中实现了图像采集、传输及实时诊断功能,为未来的极端场景中使用便携式、本地实时、准确快速超声检测和分布式医疗检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公司自研的掌上无线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已获得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该设备拥有凸阵和线阵两种探头,即可检测表浅的组织如甲状腺、颈动脉血管等,又可用于人体内脏器官如肝脏、脾脏及肾脏等腹部器官的检测,支持远程会诊和远程调参,内嵌辅助诊断系统,可自动识别病灶,提高检查效率,降低误诊率。

    超低温样本库方向,推出智能化血液样本“分装+存储”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分杯处理系统STP-B1000与MGICLab-FZ65K为核心组件,实现生物样本全流程优化。该系统精准识别并分装采血管中的血浆、白膜层和红细胞,同步完成单支冻存管的超低温精细化管理,确保样本长期稳定存储。通过关键环节自动化升级,方案覆盖从分装处理到长期保存的完整链条,为生物样本库建设、疾病防控及临床检测提供高效可靠支持。报告期内,MGICLab-LN系列升级进一步完善自动化液氮存储布局。其中MGICLab-LN55KIC-50专为血袋等特殊样本设计,提供-150℃以下超低温环境,支持60秒全自动存取与智能管理,显著提升细胞治疗及血液疾病研究的样本管理效率。新领域应用方向,推出了围绕公共卫生、农业与食品安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法庭科学与公正检测和科普教育等应用场景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定制化平台ATOPlex和生信分析平台OmicsNest满足个性化设计需求、全领域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场景。在公共卫生领域,公司全面完善产品矩阵,新增微生物全基因组、新冠/猴痘/登革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组合产品(适配CycloneSEQ),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领域,新增微生物靶向宏条形码和污水微生物测序组合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22项,获得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登记共10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5项,专利覆盖核心原材料研发、关键器部件研发、关键工艺突破、重大领域拓展、人工智能算法等,实现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2、基因测序设备渗透率稳健提升,智能自动化与多组学业务协同开辟新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公司积极应对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复杂挑战,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业务布局,实现了战略层面的稳步推进。国际市场方面,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虽未最终落地,但其引发的政治不确定性及关税壁垒仍对公司美洲业务形成阶段性压力;对此,公司紧抓国际客户供应链多元化需求的机遇,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加速在欧非、中东等高潜力区域拓展,开辟新增长空间以应对单一市场风险。国内市场方面,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政策的实施,为公司创造了重要窗口期,公司敏锐把握这一机遇,通过方案升级和服务提质,加速了国内下游客户测序平台的切换进程,进一步巩固了本土市场的竞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承压,终端需求增速阶段性放缓。公司凭借不断迭代的技术壁垒和深度贴合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测序仪及配套设备新增销售市占率的稳健增长,战略布局持续推进,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伴随海内外临床端应用产品陆续发布、核心资质的加速获证及医保纳入体系的推进,测序仪入院及临床普适化趋势愈发明确,公司正全力覆盖测序下游企业、医院等核心临床领域客户,力争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市场先机,持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132.14万元,同比下降8.31%。报告期内,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SEQALL)销售总量超700台,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0.35%;其中,纳米孔测序仪新增销售近50台,国内招标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全球基因测序仪累计销售总量超5300台,实现里程碑式跨越。

    报告期内,得益于更多测序服务商向公司平台的切换,以及测序试剂的优化对产品稳定性的有效提升,公司全读长测序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中通量测序仪G99凭借超快速和灵活简便的特征,精准匹配小型测序实验室的需求,在临床应用上展现了较强竞争优势,其试剂收入同比增长21.97%;E系列小通量机型表现强劲,E25设备收入同比增长361.44%,试剂收入同比增长585.91%,以创新技术打破全球小通量市场单一垄断格局,为科研、医疗及产业客户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巩固公司全产业链竞争力。

    公司智能自动化业务(GLI)及多组学业务(OMICS)业务稳健发展,持续布局新增长点。报告期内,GLI业务收入11171.38万元,同比调整后的GLI业务增长0.39%,报告期内新增销售超130台,聚焦AI赋能与智能自动化技术突破及商业化进展;OMICS业务收入同比调整后的收入实现超40%的大幅增长,细胞组学平台通过产品升级加速开拓海外市场,依托DCSP模式实现单细胞与时空产品营销协同,显著提升综合服务价值。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六大洲110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13个客户体验中心;营销团队规模达813人,其中海外员工占比达到40.6%。报告期,公司于四大业务区域新引进12家经销商,依托全球化资源配置与本地化协同,持续提供尖端技术平台及高效本地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建成30座DCSLab实验室,科研平台与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报告期内新增用户超160家,累计服务用户超3560家。

    (1)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区域2025年上半年,国内政策环境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公司精准把握重要业务窗口:借助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政策的契机拓展增量业务,顺应样本外送合规及医疗行业规范化趋势,持续推动临床机构自建测序平台需求;通过强化产品竞争力、提供平台切换技术支持及智能自动化全流程解决方案,公司基因测序设备销量显著提升,为后续试剂耗材销售与可持续收入奠定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国内区域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SEQALL)相关收入实现59346.28万元,同比下降13.56%;测序仪新增销售超600台,同比增加82.47%。

    科研领域,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共建“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为脑疾病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了有效支撑,为生命科学研究的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联合45家科研服务商推广时空组学,覆盖超2000家客户;携手海河实验室启动血液生态十亿细胞多组学计划(HematopoieticEcosystemMulti-OmicsAtlasofBillion-Cells,HEMOABC);累计支持超过30项肿瘤病理等临床转化项目。同时,携手超50家产业生态合作伙伴,稳步推动DCS生态圈的构建与拓展,为科研用户提供一站式DCS项目解决方案。

    临床领域,公司推进客户OEM及其他定制化合作,并基于公司DNBSEQ测序平台推进传感染病/遗传病/肿瘤IVD试剂盒申报,加速产品上市与临床推广。吉因加医学、世和基因、燃石医学、思路迪诊断等利用公司测序平台开发了多种用于肿瘤基因检测的产品和服务,推进肿瘤早期筛查、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监测的解决方案;金匙医学等采用公司测序平台支持其感染性疾病诊断产品和服务;嘉宝仁和基于纳米孔测序平台与公司正式启动在生殖健康、遗传与男科领域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产品已覆盖国内医院数量达1219家。截至报告期末,国内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临床检测的基因测序仪共41款,其中基于公司DNBSEQ技术的产品达24款,占比59%;在NMPA批准的12款可同时开展DNA和RNA测序的设备中,11款均依托公司DNBSEQ技术。这充分彰显了公司技术平台在病原体检测、肿瘤RNA检测等临床应用领域,持续保持深度与广度兼具的产品覆盖优势,更为多组学精准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测序平台支撑。

    新兴应用领域方向,疾控领域,依托公司DNBSEQ平台及CycloneSeq平台开发基于基孔肯雅病毒的长、短读长应用,在广东省基孔肯雅疫情爆发前助力各机构快速检测、溯源。基于CycloneSeq长读长测序平台,积极拓展新冠、猴痘、登革等检测产品的应用场景,为疾控体系提供更多样的技术选择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平台中标上海市疾控样本库平台项目,为国家在公共卫生生物样本的收集、管理、储存和应用的建设工作提供助力。公司参编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污水来源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监测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同时,作为唯一企业单位参编的《基于聚合酶基因序列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因型耐药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完成立项和评审,此两项标准为我国污水病原监测和HIV耐药监测提供指导性标准,对相应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

    微生物领域,公司与中石油合作,基于煤层气项目推动工业微生物组学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海关领域,公司与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推进国门生物安全技术的标准化;与青岛海关合作优化物种鉴定检测、动疫检测、新冠日常监测等应用流程及鉴定标准。

    农业领域,通过推广AgriHigh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组合产品,加速农作物和牲畜的繁育改良进程,促进农业科研和产业的发展。

    环境监测领域,公司参加UNESCO举办的世界地球日特邀学术报告活动,从eDNA水生态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模拟科研场景中,播下青少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感的种子。动物疫病领域,依托中国兽医协会发布“动物高通量靶向测序专家共识”加速应用方案生态圈建设。

    食品安全领域,公司与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共筑首都食品安全防线,与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联合举办“高通量测序助力食品检验体验班”,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检测创新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国内测序平台新增客户92家,累计合作用户超1243家。

    公司智能自动化业务(GLI)持续深化与第三方建库试剂厂商合作,公司多款建库仪已适配十余家国内外主流品牌建库试剂盒,包括通用建库、多重PCR建库、杂交捕获建库等方向,以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外显子测序、靶向基因测序和肿瘤检测等方向布局。同步切入合成生物学与药物开发新领域,提供高通量质粒构建平台、高通量酶筛选平台、微生物全自动厌氧筛选平台、核酸-蛋白自动化共提取纯化系统、自动化细胞培养及筛选系统、高通量ELISA检测平台等定制化整合及单机方案,拓展增长曲线;基于全产品链整合,推出从样本前处理到数据分析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服务从临床到科研全场景客户群体。公司采用OEM/ODM模式,推进临床入院、血站合作及试剂厂商联动,加速新客户拓展。

    OMICS多组学板块,公司着眼单细胞发展,助力单细胞在科研以及临床领域的快速拓展,持续加大单细胞领域的投入,布局产品性能提高单细胞捕获效率。针对B端服务商,公司持续开发各细分领域客户如为基因汇、贝纳基因、烈冰生物等提供前沿技术解决方案,仅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的反应数超35000个,同比增长超200%;与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共建“国际远程超声诊断中心暨全球远程超声诊疗培训中心”,通过超声诊断服务与培训共同推进公司超声业务板块迈向国际化、智能化;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平台共建高通量测序平台。针对C端领域合作伙伴,公司助力中科院生化细胞所、上海交大等客户推进单细胞队列项目、建立单细胞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推动万亿单细胞数据库的建立。随着细胞组学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升,将进一步带动公司中高通量测序仪及测序试剂的需求,实现增量协同收入,为公司在基因测序领域的整体业务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生物样本库方向,公司已从单一设备供应商转型为生命科学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商,重塑样本资源管理的范式。通过智能管理超低温存储与多组学联动的生态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样本库效率低、数据孤岛等痛点,更在精准医疗、种业振兴、环境监测等领域创造了新的科研与产业价值。随着AI与物联网技术的持续赋能,公司正不断推动产业发展进程,让生物样本库从“资源仓库”向“数据工厂”升级,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底座。

    (2)海外区域报告期内,面临宏观市场的复杂波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海外业务依旧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然而部分大型项目的变动,对海外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仍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基因测序仪业务在海外实现收入30078.26万元,同比下降9.23%。公司海外业务共覆盖76个国家或地区,累计服务超过1080个客户,测序仪新增销售近100台,为更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测序设备及技术支持。

    1)亚太区域

    报告期内,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在亚太区域实现收入7874.21万元,同比下降28.71%,收入波动主要受多重区域因素影响:中东地缘冲突持续导致医疗采购审批延迟与实施放缓;南亚及东南亚战事扰动引发医疗机构预算收紧,设备需求阶段性收缩;韩国、东南亚与澳洲多个大型项目因客户战略调整及资金规划变动暂缓推进,落地周期延长。尽管短期承压,公司持续看好该区域长期潜力,将通过适配性经营策略为后续增长提供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大人群基因组项目。基于公司DNBSEQ平台,泰国基因组项目完成第一期5万例样本执行交付;印尼基因组、南澳基因组学中心等大人群研究项目也在多平台上开展;与埃及AGITECH合作深化中东本地化布局;公司与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设立的亚洲病原体基因组计划(ASICPGI)达成合作,共同强化亚洲病原体基因组测序能力。公司持续深耕亚太精准医疗市场,亚太区域新增基因测序客户22家,G400测序平台成功打入日本顶尖临床服务商,为东亚临床领域渗透奠定基础;亚太首台桌面式Tb级别测序仪T1+入驻印度精准肿瘤学领军企业,助力当地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公司成功中标越南基因身份证项目,助力该国家构建高效安全的身份管理体系,为公司在东南亚民生科技领域落脚及未来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公司在新加坡开拓了OEM渠道合作模式,推动业务模式向“直销+经销+OEM”多模态转型,实现细分区域市场的渠道结构优化,为国际业务注入长期增长动能。

    产品层面,在韩国成功交付G400-ER,长读长测序平台进入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市场;T1+、FragQ、饮鉴三大新品上市,结合Trade-in政策及本地化耗材包,覆盖科研、临床、司法、消费等多元场景。生态圈层面,6家DCSLab与5家CSP战略伙伴协同深化产学研医融合;37家核心渠道商完成签约,渠道收入占比升至60%。

    2)欧非区域

    报告期内,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在欧非区域实现收入14062.19万元,同比增长2.82%。公司在欧洲市场通过“技术领先-本地深耕-生态协同”三位一体战略实现逆势突破,完成从“产品落地”到“市场放量”的关键跃迁。加速本地化运营与渠道、科研资源整合、持续提升测序及自动化业务渗透率;同步以科研项目合作突破技术壁垒带动销售,优化渠道网络与风控机制,夯实长远发展根基。

    科研领域,公司与XpressGenomics合作开发全长转录组方案;临床领域,公司在土耳其推进遗传病检测、比利时落地实体瘤方案(成果发布于欧洲病理学大会)。报告期内,公司新增15项CE认证(IVDR/MDD/RUO)。同期,公司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或地区新增客户22家,T1+首次销至捷克地区。公司协同经销商强化渠道纵深渗透,稳步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3)美洲区域

    报告期内,公司在美洲区域实现全读长测序业务收入8141.86万元,同比下降3.26%。美洲整体测序收入下滑主要系受到拉丁美洲多国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经济状况及市场消费力水平下降、中东地区战争导致物流通道受阻,运力紧张交付延迟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科研经费大幅削减等政府相关政策影响,美洲区域业务整体呈现季度波动。在区域整体业务推广受到明显阻力的情况下,北美业务仍呈持续向好方向发展,其中北美区全读长测序业务收入6645.11万元,同比增长15.13%。

    报告期内,公司在美洲区合计新增客户28家,头部存量客户设备使用饱和度持续提升,驱动试剂收入稳定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美洲区域生态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与BioTuring合作推出适配Stereo-seq技术的深度学习工具SpatialX,同时发布STOmicsGOOptical时空显微镜,优化空间转录组学工作流程;公司助力Velsera,将DNBSEQ测序技术与其临床基因组工作空间(CGW)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整合,为下游用户提供端到端基因检测方案,优化肿瘤基因检测流程。在LDT(实验室自行开发检测)临床检测领域、基因测序科技服务商及农业领域持续开拓应用范围,与多家机构开展T1+新产品测试及应用适配,助力新产品推广和本地科研及精准医疗发展;同期,公司助力巴西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FIOCRUZ)进一步拓展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其2025年内将开展应用于诊断传染病、遗传疾病、常见癌症以及针对散发性或遗传性癌症的分子基因组检测服务。公司T7平台已在巴西落地并应用于大豆育种,协助当地用户推进作物抗病研究。在时空组学领域,利用STOmics+DNBSEQ的协同优势,快速推进与转化区域内优质机构和顶尖学者的合作。报告期内,公司与人类细胞图谱(HCA)建立商业合作,将STOmics产品纳入其商业折扣计划,借助Stereo-seq技术的高分辨率和高通量优势,为HCA成员的人体细胞图谱研究提供支持,进一步推动空间组学在科研与医学领域的应用。通过SpatialXcellerator时空大科学计划筛选并支持4个聚焦重大疾病的研究项目,为科学家提供先进空间转录组学工具,助力解锁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新见解。同时,公司通过参加美国国际基因组生物学技术进展大会及农业分会、精准医学世界大会、实验室自动化与筛选协会大会、精准医学三重会议、美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大会等多场行业头部会议,发布T1+及G10-FR新产品及其在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空间转录组学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应用中的强大功能,并邀请了英伟达(NVIDIA)等企业共同参与,展示了与第三方工具的协同和数据表现,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认可度及客户可及性。

    3、多维蓄力升级,提升质效协同水平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益管理双轮驱动,实现业务规模与运营质量同步跃升。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0258.25万元,亏损同比收窄37.55%。期间费用(不含财务费用)为82747.8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7.04%。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践行提质增效总体目标,提升公司经营实质、稳固市场引领地位。

    技效并提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多款设备实现突破性升级,桌面式测序仪T1+实现“24小时一键产出Tb级数据”,引领行业进入“数据当日达”时代;G10-FR测序仪融合AI与自发光技术,可将SE50读长模式测试时长缩短至2小时;DNBelabC-YellowR16单细胞设备则通过全流程无人值守自动化,突破传统操作通量受限、数据一致性差的瓶颈,在提升数据稳定性的同时显著释放人力,推动单细胞领域迈入智能标准化新阶段。

    费用管控方面,公司引入保理、汇票承兑等供应链金融工具,显著加速应收账款周转;同步构建事前信用审批、事中履约监控、事后账龄分析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并实施回款考核与绩效挂钩机制,实现期间费用与收入的动态均衡,投入产出比与经营效率同步提升。

    产能及供应链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备件交付及时率稳步提升至90%,其中中国区达91.04%,以72小时交付周期持续领跑行业;T1+发布后,深圳、武汉双基地高效协同快速完成产能爬坡,4个月内实现中、美、德、澳、日等国的极速供应;昆山基地在掌上超声诊断仪通过国家药监局安全性与有效性验证后,产能提升至3000台/月,为公司拓展TOC业务市场打造坚实后台支撑。为持续强化公司出海布局,提升国际影响力并规避地缘风险,公司美国工厂已同步完成小规模试剂产线建设即将投产;本土化量产的G99基因测序仪通过NRTL认证,成功落地斯坦福大学,成为当地标杆案例。公司持续完善德国柏林总部功能,客户体验中心(CEC)与组学前沿实验室(DCSLab)报告期内接待70余家知名机构访客,高效转化业务线索;拉脱维亚基地作为境外首个规模化生产中心,同步承担设备生产、物流枢纽及技术本地化验证职能。报告期内,柏林总部与拉脱维亚基地均通过ISO/IEC27001及ISO/IEC27701年度监督审核,验证全球业务合规与安全管理的体系化效能。依托“基因测序仪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地位,公司联合50余家供应商攻坚核心原材料,带动产业链整体效率提升25%,实现高本土化率与产业协同的双重突破。技术突破、管理优化、供应链协同的三维发力,为公司长期价值创造与经营韧性构筑坚实底座。

    4、构筑可持续发展基石,激活长效增长内驱力

    作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公司将构建坚实的发展基石与驱动创新的核心原动力视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信息安全与数据合规领域,公司严格遵循全球法规,包括中国《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和欧盟GDPR,建立了完善的数据保护与隐私管理体系,确保数据处理全流程的合法性、公平性和透明性;同时,测序仪具备的离线操作特性有效保障了客户数据安全,避免外部部署网络风险。

    公司以独具特色的“狼牙山”人才标准和“三观三好”文化价值观为指引,持续构建高精尖人才队伍。一方面外部重点引进行业顶尖专家及具备跨领域能力的青年才俊,另一方面内部则推动优秀人才向业务前端轮动,强化区域本地化实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全球员工总数已达2277人,业务覆盖全球六大洲34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为29.21%,构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营销人员占比较2024年半年度显著提升7.5个百分点,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结构,有力支撑市场拓展与第二增长曲线的培育。同时,公司辅以针对性的激励方案和深入的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组织效能与凝聚力。

    公司将ESG要素深度融入企业治理理念,并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向善”实践,积极探索医疗普惠路径。报告期内,公司携手深圳市盐田区向广西凌云县人民医院捐赠了融合5G通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远程超声机器人,以“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赋能分级诊疗,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公司在安全合规、人才建设、社会责任方面的系统性努力与阶段性成效,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在WindESG评级中获评AA级并位列行业第一,在华证指数ESG评级中亦获AA级位居行业第二,同时荣获绿色世界冠军奖(TheGreenWorldChampionAward)。充分体现公司在社会责任、环境管理与内部治理领域的卓越表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371.27万元,同比减少7.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53.55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258.25万元。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大智造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