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宏观点评:中欧关系:历史、当下与未来发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欧关系或仍将在“意识形态分歧”和“经济现实协同”的矛盾中继续运行。一方面,为了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欧盟在政策框架上仍会将我国视为“竞争者”,并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出于经济增长的现实诉求,欧盟主要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企业方面合作或会日益密切。
回顾历史:中欧建交50周年历程复盘
中欧建交初期,双方合作主要基于货物贸易领域。1978年4月,中欧第一份贸易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贸易协定》正式签订,同年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宣告成立,打开了中欧双边贸易的窗口,1985年进一步签订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则为早期中欧经贸往来赋予了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而这一双边法律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中欧关系的不断深入,双方由最初的经贸关系逐步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995年,欧盟发布首份对华政策文件《对中欧关系的长期政策》,将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合作作为其对华政策的长期目标。2003年,我国出台首份对欧政策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同年双方确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中欧关系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发展。在经贸领域、人文领域以及气候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长期战略合作。直到2016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期满十五年,欧盟对华定位开始发生了一定转变。2016年5月,欧洲议会通过一项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2017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对中国经济市场扭曲情况报告》(Reporton state-induced distortions in China’s economy),指向欧盟进一步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考量中欧经贸关系。2019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首次明确对我国的“三重定位”,即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目标一致领域的“合作伙伴”、经贸领域的“竞争者”以及体制和治理模式层面的“系统性对手”,自此以来,欧盟对我国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特征”。
聚焦当下:中欧峰会反映的共识与分歧
本次中欧峰会是继2023年以来双方再次开启高级别战略对话,且在气候、稀土等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共识,展现了中欧关系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与欧盟在贸易平衡、市场准入以及地缘政治等领域仍存在一定分歧。
在气候方面,中欧联合发布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着重强调了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部分主要经济体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在稀土问题方面,此前欧盟企业高度关注我国稀土出口管制问题,欧盟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我国稀土等战略资源的供应,本次峰会上双方同意建立“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以提高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向欧洲企业的交付效率。
在贸易平衡的问题上,中欧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欧盟方面认为我国在汽车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国家补贴政策对欧洲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于去年10月对我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又在今年6月份禁止我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在未来五年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欧盟公共采购项目。
在地缘政治问题上,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立场较为接近,对俄罗斯采取了多轮制裁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存在误解和无端指责。7月18日,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两家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严重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虽然本次峰会双方在一些核心议题上仍存分歧,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挑战下,中欧高层经贸对话机制依旧畅通,仍在多个领域内寻求合作与对话的可能性,未来中欧关系依然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展望未来:欧美摩擦下中欧关系何去何从
可以看到,欧盟在表象上仍维持对美弱势和对华强硬的态度。在美欧关税问题上,欧盟最终取消了针对美国对等关税的反制措施,且与美国签订了不利于欧盟经贸发展的框架协议。而在对华问题方面,欧盟仍旧保持强硬态度,如6月20日欧盟宣布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在未来五年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欧盟公共采购项目,而7月18日欧盟又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两家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等。
但如果抛开表象看本质,我们会看到今年以来中欧在贸易、投资以及企业等领域的合作反而出现了加速推进。在贸易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占欧盟进口商品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18.7%提升到了今年的20.3%,欧盟对我国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不降反升。从投资和企业合作方面,1月31日,欧委会批准法国政府向远景动力位于法国的电池超级工厂一期项目提供4800万欧元的补贴,而这一申请始于2021年。4月24日,中欧双方正式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未来三年将共同投资150亿欧元,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六大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国绿色技术研发联盟。5月15日,比亚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欧洲总部官宣仪式,项目总投资约为20.1亿元,其中匈牙利政府提供约4亿的资金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中欧关系方面,欧盟略显“表里不一”。即在表面上,欧盟仍以对华强硬的态度作为筹码,以换取美国的信任,加强与美国的政治联系,亦为欧美关税谈判争取空间。而在实际利益面前,欧盟成员国出于对我国稀土资源、动力电池等核心资源与技术的诉求,又加速推动中欧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甚至在关键领域为我国企业落地欧洲提供经济支持。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欧盟成员国之间对华态度的分歧。自拜登政府上台以后,欧盟便开始实施对华“去风险”战略,彼时欧盟内部就在对华态度方面存在分歧,如法国支持欧盟坚持战略自主,减少对华依赖,立陶宛、捷克等东欧国家则对华采取强硬态度,而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则表达了对于中欧关系恶化的担忧。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以来,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歧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特朗普二进宫以来对欧盟施加了高额关税,严重打击了欧盟对美贸易,挤压了欧盟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与特朗普首轮任期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尖端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洲车企高度依赖我国动力电池供应。
风险提示:(1)美国关税政策仍具有较高不确定性,需进一步跟踪中美、欧美贸易谈判的进程;(2)欧盟从我国进口超预期,但对我国出口同比回落;(3)今年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有所增多,需警惕国际形势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