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信贷新高背后:从“挤水分”到“合理增长”的思路转变》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1月份新增信贷和社融都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第一眼看下来,足以给人留下“开门红”的印象,继续往下看,却不难发现,在结构上呈现出巨大的分化。一是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分化,企业信贷拐头向上,居民信贷继续向下。基于12个月移动平均值观察其趋势,企业信贷在经历了近两年下降后,终于出现了拐头向上的迹象,而居民贷款下行趋势至今仍未结束。二是政府债券融资和市场主体融资的分化,社融中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多增,剔除政府债券后的市场主体融资则相对平淡。
从“挤水分”到“合理增长”的思路转变,可能是导致这些变化的关键。虽然信贷数据有可圈点之处,但开年以来PMI、CPI、机票价格等数据未有明显改善,判断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似乎孤证难立。我们认为,企业信贷之所以“开门红”,可能源于监管思路的重要转变,即信贷工作重心从此前的金融“挤水分”转向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这才有了企业部门信贷、政府债券融资等受政策调控影响更加直接的分项,回升更加明显,而居民部门信贷、市场主体融资等分项,更多地反映了真实的需求现状。
监管思路的转变,其实有多条线索可以追踪。第一,观察货币政策基调,中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央行即强调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第二,观察“挤水分”表述,2024年三季度之前,央行多次强调金融“挤水分”,2024年9月份政策大转向之后不再提及。第三,观察“均衡投放”表述,2024年前三个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强调信贷“均衡投放”,但到了2024年四季度删除不再提及。多方面共同作用,可能是信贷创新高的原因。
接下来,股市表现可能好于债市。稳汇率仍是当前政策实施的重要考量,在“稳增长”和“稳汇率”双重目标下,降息面临一定约束,政策发力信贷增长的可行性更高。如果宽信用优先于宽货币,则更加利好股市。3月份全国两会是传统上的政策密集出台期,有可能为股市行情演变创造新的契机,建议重点关注消费板块和生物制造板块。
风险因素:货币政策外部约束加大,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