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夏峰琳
国内地板行业龙头企业大亚圣象(000910.SZ)正深陷业绩下滑困局。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再度双双下滑,延续了自2019年以来利润端连续六年同比下滑的疲软态势。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大亚圣象主营业务增长明显放缓。截至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已收窄至不足2%。伴随业绩承压,多项财务风险指标也出现波动: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规模持续处于高位,经营性现金流已连续三个报告期为负。
与此同时,公司治理层面亦出现值得关注的动向。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比例超过70%,而公司重要股东披露的减持计划,进一步引发市场关注。
面对主业增长瓶颈,大亚圣象近年来尝试通过跨界转型寻求突破,然而从现有业务结构与营收构成来看,新业务尚未贡献业绩,其转型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净利润近“腰斩”,现金流转负
公开资料显示,大亚圣象主要从事地板和人造板的生产销售业务。地板产品以“圣象”品牌为主,包括强化、实木复合及PVC地板,应用于各类建筑装饰。人造板以“大亚”品牌为主,涵盖纤维板与刨花板,广泛用于家具、橱柜、地板基材及电子线路板等领域。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04亿元,同比下降9.77%;归母净利润7317万元,同比下降45.42%;扣非净利润为6135万元,同比下降46.85%。
证券之星注意到,若将时间线拉长,自2019年起,公司归母净利润已连续六年同比收缩,从2019年的7.2亿元一路跌至2024年的1.4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的利润水平甚至不足2019年同期的两成。与此同时,公司净利率从2019年的10.1%骤降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1.59%,创下十年以来历史同期新低。
对于前三季度的业绩变化,大亚圣象未给出详尽的解释。横向对比来看,主业萎缩或是大亚圣象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作为公司核心的木地板业务在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的利润分别为14.31亿,13.79亿,10.23亿及4.308亿,呈下降趋势。
行业层面,木地板行业与房地产周期紧密关联,易受上游投资、政策调控及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住宅投资35770亿元,同比下降10.4%。同期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7%。
房地产投资与销售的双双下行,直接传导至下游木地板市场,导致行业规模整体收缩,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大亚圣象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5.87%,较去年同期微降0.06个百分点,较2018年36.42%的高点已下滑超过十个百分点。
在业绩持续下滑的同时,大亚圣象的财务状况也引发市场关注。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5.93亿元,同比增加了10.32%。存货规模则为18.12亿元,虽同比下降3.74%,但较年初略微增加。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已连续三个报告期为负。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07万元,同比下降104.75%,与上年同期4.22亿元的相去甚远。公司表示,主要是报告期内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所致。
跨界新能源,项目仍在建设中
面对主业增长瓶颈,大亚圣象选择跨界突围。2023年底,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投资决策:计划投入21.4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超薄铝板带及4万吨电池箔项目。
根据规划,该项目占地约300亩,将分两期推进:一期重点建设年产12万吨厚度低于0.5mm的铝板带生产线,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二期则聚焦新建年产4万吨电池箔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
然而,这一跨界决策刚一公布便引发市场广泛争议。分析人士指出,电池箔产品主要面向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而铝板带则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包装等领域,与大亚圣象核心的地板、人造板业务既无产业链协同效应,也无技术共通之处。
争议之下,深交所曾向公司下发关注函,直接要求说明是否存“炒概念、蹭热点”的情形。对此,公司方面回应称,此举是“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及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公司木地板和人造板业务盈利能力逐年下降”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强调投资“基于公司内在发展需求及相关产业发展机遇”。
如今,距项目宣布已近两年,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该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2025年三季报披露,由于广西铝板带工程建设投入持续增加,公司在建工程同比激增3494.36%,达到1.65亿元。这一数据也印证了新业务尚未形成任何营收贡献的现状,大亚圣象的跨界转型之路充满未知。
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超7成
在公司经营面临挑战的同时,大亚圣象治理层面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动向。
股权质押方面,截至三季度末,控股股东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亚集团”)持有公司2.54亿股股份,其中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达1.89亿股,质押比例高达74.35%,处于行业偏高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测算,其质押预警线约为7.87元/股,平仓线约为6.89元/股。
而截至11月28日,公司股价报收于7.52元,不仅低于预警线,且距离平仓线仅有约9%的缓冲空间。
公司对外表示大亚集团未来半年及一年内无到期质押股份,不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股份质押事项不影响公司治理与生产经营,亦无平仓或强制过户风险。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高比例股权质押在市场下行时可能面临平仓风险,进而引发公司控制权稳定性的担忧。若股价继续下探,控股股东或需补充质押物或保证金。
此外,公司内部人士的股份减持行为也引发市场密切关注。9月15日,大亚圣象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陈钢因个人资金需求披露了减持计划,拟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6.75万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日,公司公告显示,陈钢以7.95元的价格减持9万股,变现71.55万元。
市场观点认为,虽然减持数量不大,但作为核心高管,其减持行为被解读为"内部人"对公司前景的悲观预期。(本文首发于证券之星 作者|夏峰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