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上海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第五批耗材国采启动,关注人工耳蜗和外周介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主要观点
第五批耗材国采启动,人工耳蜗和外周介入进入国家集采序列。9月29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及外周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第五批耗材国采正式拉开序幕。产品主要包括1.人工耳蜗类相关耗材(包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等);2.外周介入类相关耗材,具体包括外周血管支架(不含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血栓保护装置、腔静脉滤器、腔静脉滤器回收套件等。
人工耳蜗成本高昂,国内渗透率低。人工耳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金标准。需求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的人数2780万人,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为13.7万人,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3万人,其中740万适合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获新声。但是国内市场渗透率仅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供给端,人工耳蜗的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涵盖降噪、语音识别等),技术壁垒高筑。因此人工耳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且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导。数据显示,全球96%的市场份额被三大巨头澳大利亚的科利耳、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及奥地利的MED-EL占据,其中科利耳独占鳌头,拥有约55%的全球市场份额。2011年上海力声特取得国内首张人工耳蜗注册证,打破了外资的技术垄断。随后,诺尔康、沈阳弘鼎康医疗、上海鸿医医疗等国内企业也纷纷获得认证。预计随着国采的推进,人工耳蜗价格下降将促进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外周介入市场持续放量,国采有望促进国产进院。IQVIA艾昆纬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下滑3.2%。细分领域中,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呈现领跑之势,对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0%。电生理、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领域手术量均取得稳定增长。此外,相关手术正不断下沉,有手术能力、资质的术者和医院持续增加。由于起步较晚,外周介入领域整体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品类国产率不足5%,尚未实现突破。目前先瑞达、归创通桥等国内企业在该领域多有布局,通过国家集采外周介入集采后国产企业或将赢得加速进院的机会,提升国产市占率。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长期来看,耗材行业具备较强创新和价值的产品市占率将持续提升。短期积极关注第五批国采进展,建议关注人工耳蜗相关标的美好医疗、海南海药、康芝药业;外周介入相关标的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
风险提示
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