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山西证券《宏观策略:碳中和趋势与相关投资机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碳中和的背景与前景
大势所趋:《巴黎协定》之下的碳中和承诺。根据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全球将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CO2的净零排放(即碳中和),以努力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截至2023年7月,已有198个国家成为缔约国,而碳中和的核心思路旨在逐步重塑全球碳平衡。
全球碳排放:“达峰”途中,尚有缺口。经历了疫情后的全球复苏与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压力进一步加剧。据UNEP测算,若维持当前政策不变,预计至2100年全球可能会变暖2.8℃,远超《巴黎协定》目标水平。
我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之首,能源活动为全球最主要排放源。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全球主要国家的碳中和进程存在明显差异,美、英等已实现碳达峰,而我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仍在走向碳达峰的过程中。2020年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4.66%,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废物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分别占12.34%、6.58%、3.48%、2.93%。
我国的碳中和之路:需求尚未达峰,减排的经济压力与跨区域电力调度面临挑战。我国发电供热、制造业用能及工业活动排放占比高,在“双碳”目标之下,需要同时兼顾增长与发展,因此面临的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全国各省份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在低碳转型中面临不同的社会经济压力。此外,全国各省可再生能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在清洁能源替代方面的潜力不同,同时区域间电力供给与需求的错配亦十分明显,电网跨区域配送仍然存在技术上的约束。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不可忽视的机遇:巨大的市场空间。
(1)从全球视角看,在走向碳达峰的过程中,绿色基础设施、风光发电产业链、低碳产品均具有非常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而我国基于较为完备、成熟的产业链,以及绿色行业具有较强的政策支持,不少产品具有明显的成本与技术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此类产品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点,叠加规模优势的累积,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外贸增长点,为我国出口转型升级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渠道。
(2)从国内视角看,我国本身碳排放总量较高,无论是能源结构转型,还是经济结构重塑、技术体系变革,当前均远未饱和,仍具有较大市场承接规模。我国能源消费中传统化石能源占比高达91.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目标水平,因此,在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电气化空间,此外,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约为27.7%,虽基本持平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距离最终的目标水平仍有空间,因此在全面电气化的过程中风光发电占比亦将进一步提升,实现规模与渗透率的双维度增长。
实现碳中和:增加碳吸收与减少碳排放。
(1)增加碳吸收:存在争议的碳汇路径与成本高昂的CCUS。碳吸收一般有两条路径,分别为生物固碳与技术固碳,生物固碳即碳汇,有关碳汇对于碳中和的作用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从长期看其排放与吸收的碳总量相等。技术固碳一般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即CCUS)技术,该技术前景可观,但成本高昂的制约明显,目前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2)减少碳排放:替代、转型与重塑。实现碳中和需要整个能源体系、经济结构的系统性转变。具体而言,供能方面,传统化石能源燃烧发电供热是产生二氧化碳的“重灾区”,提高能效与电气化是推动减排的关键手段,同时增加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相伴而生的是电力系统全面升级与重塑。工业方面,除了在供能环节中提高能效、运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燃烧供热外,还需通过技术革新与生产工艺优化,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寻找石灰石、煤还原剂等原材料替代。交通方面,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电气化是当前技术趋势之下较易持续推进的减碳方式,而航空运输与船运目前的燃料替代仍然存在较大技术难度。此外,出行方式转变亦为减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