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航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供需两旺,减重药物谁家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投资要点:
本期(5.13-5.20)上证综指收于3,283.54,上涨0.34%;沪深300指数收于3,944.54,上涨0.17%;中小100收于7,258.25,上涨0.87%;本期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于9,122.27,上涨2.26%,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5位。其中,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周涨跌幅分别为0.23%,2.56%,2.02%,1.12%,0.13%,2.84%,1.62%。
重要资讯:
国家医保局: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5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表示,将持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的扩面提质,坚持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国家层面,今年已经开展了第八批药品集采,还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主要是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适时还将开展新批次的药品集采。地方层面,将重点对国家组织集采以外的化学药、中成药、干扰素以及神经外科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等开展省际联盟采购,同时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集采产品的质量监控和供应保障,促进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确保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成果
国务院新闻办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快策部署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滘介绍到,将健全医保支付方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AI在医学影像领域应用提速
日前,联影集团、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公司在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简称“CMEF”)上发布多款智能化医学影像创新产品。
在CMEF现场,创新产品密集发布,联影集团推出了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智慧仿生微创介入系统uAngio960、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Jupiter等产品,并公布了集团九大AI医疗创新解决方案。联影智融发布了自主研发的uNavigator双导航手术视觉系统,基于荧光导航技术、AR及术前影像AI算法。东软医疗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包括全域AI赋能CT新品、高端全自研NeuMR系列、一站式急诊急救解决方案,以及全新的NeuAI平台等。另外,万东医疗发布了无液氨超导磁共振最新临床成果以及Pilot领航全维一体化诊断系统等新品
医学影像占所有临床数据的80%以上,是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及健康管理的基石。当前,传统医学图像领域面临医生供不应求、医疗资源失衡等痛点,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上述痛点。
核心观点:
本周我们对减重药物的市场销售情况以及在研药品进展进行了跟踪。从代表性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和利拉鲁肽(商品名:Saxenda)的销售额来看,2021年,上述两种减重药的净销售额为84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49.79%。2022年,减重药净销售额达到168.64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100.76%,其中,司美格鲁肽2022年的净销售额为61.88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346.46%;利拉鲁肽2022年的净销售额为106.76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52.21%。我们认为,随着减重药物效果、依存性的不断提升,减重药物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我们梳理了目前减重药物的技术发展超势,并对几种代表性减重药物的剂型、给药方式、减重效果、安全性等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目前主流在研的新型减重药物均是以GLP-1为主要点,在此基础上增加GIP、GCGR等点,以提升减重药物的效果。
从目前研发进展较为靠前的几个产品来看,包括目前已经上市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从疗效上来看,司美格鲁肽存在明显的优势;从给药的间隔时间上来看,司美格鲁肽在利拉鲁肽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日剂型到周剂型的变化,有望提升减重药物惠者用药的依从度。礼来的Tirzepatide(替尔泊肽)是GLP-1R和GIPR的双点激动剂,目前处于美国上市前审评阶段,从Ⅱ期临床结果上看,高剂量的Tirzepatide在肥胖人群中取得了较好的减重效果。此外,礼来原研、信达生物引进的Mazdutide(玛仕度肽)近期公布了临床I期的结果,结果显示高剂量(9mg)的Mazdutide能够在24周内比安慰剂多减重15.4%,和其它药物相比,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潜力。
我们对国内公司减重药物的研发管线布局情况进行了更新。减重药物市场潜力吸引了国内药企积极布局,超过15家公司的管线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从点和给药方式来看,国内减重药物研发布局以GLP-1R单点为主,也有部分公司对GLP-1R/GIP、GLP-1R/GCGR双粑点,甚至三点展开布局,寻求差异化竞争。在减重药物效果基本确证、国内市场尚未开放的背景下,建议综合考虑在减重领域的研发布局和研发进展,布局更加完整、疗效突出、有先发优势的企业或率先受益,建议关注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等。
短期来看,目前医药行业整体估值水平仍然处于历史底部位置行业基本面整体依旧稳健,总体来看,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以及受益于政策扶持的创新型成长企业及其产业链,预计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建议重点关注迈瑞医疗、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君实生物-U和华东医药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CXO产业,建议关注药明康德、凯莱英、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华东医药、荣昌生物、博腾股份、泰格医药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居家自主诊疗、保健消费和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新冠治疗和常规治疗需求常态化,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国际医学、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研发不及预期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竞争格局加剧风险:产品降价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