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和AI“抢电”,电解铝产业有很大预期差?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3 15:06: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当AI作为新的“电力黑洞”引发全球关注时,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它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电力挤压。

然而,在电解铝这个同样依赖稳定供电的领域,一场静默的供给收缩正在发生——近期,世纪铝业冰岛工厂因设备故障被迫减产三分之一,这一事件虽小,却折射出整个行业在能源约束下的脆弱性。一边是AI算力需求持续膨胀,加剧电力资源竞争;另一边,铝产业自身的供电稳定性正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这种双向的电力博弈,叠加铝在智能化与直流化趋势中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可能正在酝酿一个被市场显著低估的产业预期差。

“耗电大户”电解铝供给进入紧平衡

想象一下,一个耗电5000兆瓦的超级计算机,足以支撑整个纽约的运转,但在中国电解铝行业,这仅仅相当于一家头部企业的用电负荷。电解铝,这个隐藏在工业链条深处的“电老虎”,每年吞噬着中国6.3%的电力,产出却只占GDP的零头——这种巨大的能源消耗与经济效益的错位,正是理解其供需逻辑的钥匙。

电解铝的成本核心牢牢绑在电力上,每吨铝的生产需要消耗约13500度电,电力成本占比超过40%。自备电和网电的博弈中,稳定性成为生死线:负荷波动若超过10%,电解槽就可能停摆,云南近年频繁的停产复产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光伏和风电虽看似绿色,却因间歇性缺陷难以独当一面,必须搭配火电或网电作为“稳定器”。广西某厂曾因意外断电导致设施报废,损失惨重,这凸显了电力供给哪怕片刻中断的毁灭性代价。

国内电解铝产能被严格限制在4500万吨天花板下,绝非偶然。消耗全国6.3%的电力,行业总产值却不足8000亿元,对就业和税收贡献微乎其微——这种“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特性,使得政策层宁愿通过出口关税限制原铝出口,将资源留在国内。当下,欧盟碳税进一步挤压铝材出口利润,而国内下游需求基本能自给,未来缺口或由再生铝和俄铝进口补充。若真的出现供给紧张,涨价将成为调节阀,低端需求可能被自然淘汰,政策也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微调产能。

全球供给端正悄然收紧。美国原铝产量从1999年的380万吨暴跌至去年78.5万吨,政府不得不拨款救助;欧洲Grund rtngi冶炼厂减产20万吨,莫桑比克的Suth32工厂因电力协议到期面临停产——这些事件像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发生。莫桑比克案例尤为典型:该国电解铝厂消耗全国43%的电力,却仅贡献3.2%的GDP和0.3%的就业,电力供应商HCB对财政的贡献远高于铝厂本身。这种资源分配失衡使得工厂停产几成定局,全球未来五年产量增速预计降至1.5%以下。

电解铝的供需天平正在倾斜:一边是电力成本与稳定性构筑的刚性供给约束,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重新审视能源配置的理性选择。当每一度电都需计较产出效益时,这个耗电大户的命运,早已埋藏在能源政策的博弈与地理政治的缝隙中。

需求或无忧是最大预期差

在电解铝行业,市场普遍将目光聚焦于4500万吨的产能天花板,但真正的预期差或许正隐藏在看似平稳的需求侧。当建筑用铝占比从30%滑向20%时,行业并未如预期般萎缩,一股结构性的新生力量正悄然重塑需求格局。

这种需求韧性源于新能源产业的强劲拉动。电动汽车是核心驱动力,其单车用铝量比传统燃油车高出约150磅,电池托盘、轻量化车身大幅提升了铝消费。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突破50%,汽车铝板市场正以27%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同时,光伏产业为铝需求提供了另一极,每GW光伏组件约消耗0.52万吨铝,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达420GW,仅此一项就将创造超过200万吨的铝需求。

供给端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逻辑。国内产能天花板已稳定在4500万吨,而海外产能增长受制于能源约束,新兴产区如印尼的千万吨规划最终落地仅几十万吨。美国铝业面临与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竞争电力合同的困境,这些科技公司愿意支付的电价是铝冶炼厂承受能力的三倍以上,这使得海外产能复苏举步维艰。

在这一供需格局下,企业分化加剧,拥有成本优势和绿色壁垒的头部公司正构筑宽阔护城河。云铝股份凭借云南水电优势,吨铝电费较行业低,碳排放强度仅为煤电铝的18%,在欧盟碳关税背景下出口成本优势显著。神火股份依托“煤-电-铝”一体化布局,新疆基地吨铝净利保持行业领先,同时积极布局风电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南山铝业则通过高端化转型,其航空板国内市占率达62%,成功切入波音、空客供应链。而中国铝业凭借全产业链协同与铝土矿资源储备,持续受益于行业紧平衡格局。

电解铝需求的韧性本质在于,它正从传统的建筑支撑,蜕变为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载体。当铝价因供需抽紧而温和上行,下游各领域会基于性价比自发调整用铝比例,形成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这种动态平衡,使得行业既难重现暴利,也不至陷入过剩,反而为那些具备成本与绿色优势的头部企业,创造了可持续的利润空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