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上海证券《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展望:总量适度 节奏平稳》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主要观点
2023年5月15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了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判断以及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思路: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报告认为当前国内经济环境相对乐观,在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国内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也指出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疫情“伤痕效应”尚未完全消退,居民收入预期不稳,青年就业压力较大,消费复苏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仍存制约,上述因素影响了需求修复,对经济潜在增速带来压力。但我国经济并没有出现通缩,近期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给偏强,需求复苏缓慢,国际大宗等基数效应明显所致,随着基数降低,政策效应显现,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供需缺口趋于弥合,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
海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回落速度不及预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缩效应显现。一方面,虽然海外主要央行加息步伐已经接近尾声,但部分通胀数据表现出较强粘性,工资增速难以快速回落,服务通胀韧性较强,高通胀仍较为顽固,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3年美国、欧元区GDP增速分别为1.6%、0.8%,较2022年低0.5个、2.7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使我国外需持续承压。另一方面,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缩效应显现,硅谷银行倒闭,瑞士信贷被收购,加剧了美欧银行业压力,叠加美国债务上限问题等导致全球金融稳定风险上升,避险情绪升温,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大。
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对利率水平采取“缩减原则”。从过去二十多年的数据看,我国实际利率总体保持在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这一“黄金法则”(GoldenRule)水平上,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匹配,既有利于实现宏观均衡,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面对全球经济超预期冲击,央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采取“缩减原则”(AttenuationPrinciple),即决策时相对审慎,留出一定回旋余地,也就意味着我国政策利率调整时,在考虑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基础上,也会向历史周期和全球各区域平均值收敛,降低政策利率的波动。例如:2020年疫情暴发后,全球主要央行大幅降息至零利率水平,而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20BP后保持稳定,市场利率也一直保持在适当水平;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持续大幅加息,我国央行以我为主,适当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行20BP,带动市场利率稳中有降。未来我国央行更是以稳为主,通过畅通“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传导机制,以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资金价格来看,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有所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从供给数量来看,在信贷、政府证券融资和表外融资推动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5万亿元,其中,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从货币供给结构上来看,运用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中长期流动性供给,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投资建议
二季度货币政策趋势与展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央行在报告中明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