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面因素:
首先,6月后,欧洲和日本疫情减弱,经济先于美国逐步解封,导致欧元和日元走强,美元走弱,该时间段美元指数回落5.55%;
其次,5月中旬以后,中国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经济活跃程度逐步提升,呈现“先内需、后外需;先投资、后消费”的改善局面,且经济在8月以后加速回升状态;而同期,尽管美国经济有所“解冻”,但疫情显著反弹,对经济活跃度进一步提升产生抑制。这带来中美经济恢复节奏产生差异,反映到汇率上,必然导致人民币对美元会出现升值。
2)政策因素:
5月中旬以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较为显著变化,基础流动性投放较为谨慎,政策从前期“较为宽松”向“相对稳健”转变,市场预期转变,利率掉头上行。而同期,美联储宽松政策持续加码,央行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中美货币政策“谨慎稳健”和“超级宽松”形成反差,也导致人民币对美元会出现升值。
9月以后,中美财政政策预期也出现分化,市场普遍预计中国财政宽松力度会有所“减码”,而美国两党正讨论推行第二轮财政刺激计划,这也是促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重要原因。
3)中美利差:
经济基本面恢复节奏的差异和货币政策取向的分化,带来中国利率逐步上行,美国利率低位徘徊,中美利差拉阔,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这是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升值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