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开年第一周,多项金融监管政策即接踵而至:一行三会规范债券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302号文,证监会配套的89号文,银监会的委托贷款管理办法,银行股权管理办法,以及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五份沉甸甸的监管文件无疑激发了市场对于2018年金融监管进一步趋严的担忧,开年来袭的“监管超级周”使得资本市场再度风声鹤唳。对于2018年的金融监管,我们有如下看法:
其一,金融强监管大势难改,机构步入业务调整阶段。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多次强调,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报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之下,本轮金融监管趋严的大趋势短期难以扭转,市场不必寄希望于监管政策的再度转松。2017年是金融监管的新规出台、政策预期猛烈冲击市场的一年,2018年则是金融监管政策细则逐步落地、机构步入业务调整的一年。总体而言,监管层在新年伊始即连续落地监管政策的行为,表明了强监管推进的决心,2018年金融机构仍将面临流动性的紧平衡与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艰难过程。
其二,不做惊弓之鸟,理性看待政策冲击。在强监管趋势难改的情况下,我们同样认为不必对于监管政策过度恐慌。其一,以本周出台的监管政策来看,五个文件当中有四个市场此前已接触过:302号文和89号文的内容在2017年一季度已在市场流传,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和银行股权管理办法分别在2015年1月和2017年11月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只有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为新增的征求意见稿文件。简单而言,前四个监管文件实际上已经对市场进行过“一次冲击”,监管预期已被部分消化,政策正式落地的“二次冲击”能够得到一定缓解。其二,从具体的业务现状上看,部分业务已经先行开始调整,这也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监管政策的影响。例如,委托贷款业务已经由于纳入MPA考核而出现了增速与占比的显著回落,这使得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的负面冲击大大降低。其三,多项监管政策都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循序渐进地业务调整安排。
其三,债市短期观望,静待交易机会。监管政策的落地无疑对债市存在短期的负面影响,此次五个文件当中影响最直接的是302号文及其配套文件。一方面,债券“代持”出表的渠道被禁止,部分机构为满足杠杆指标的要求可能存在短期抛售债券的需要,这将对债券市场造成短期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强调禁止线下交易,规范债券交易诸多环节,杜绝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中长期看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体看,金融强监管的持续与货币政策中性的姿态使得2018年债券市场难有较大的趋势性机会。但在一季度通胀预期抬头、经济数据尚稳、监管担忧未解的情况下,无风险利率可能再度出现反弹;一季度利率冲高将为年内债市交易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我们维持10Y国债收益率在3.8%-4.2%波动、走势前高后低的判断。